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最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和智力的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而阅读理解能力恰恰是小学生的弱项。每次批改练习卷,总发现第一、二面的字词句基础部分学生掌握较好,改到第三面的阅读理解部分就一团糟,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总是抓不到要领,阅读也成了除作文之外令学生头痛的一大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 故事激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孩子们更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注意捕捉孩子们的情感,每每在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跌之际,戛然收声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再不失失机地向孩子推荐相关读物,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和伟人,无不博览群书、勤奋学习,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3. 活动激发。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读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通过举行各种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如开展“古诗朗诵会”“我是故事大王”“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等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我在班里经常开展 “读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让学生多元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3)结合课文内容,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有趣的辩论会,以巩固读书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每月结合一个主题做一份手抄报。“手抄报”这一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手抄报”的内容哪里来?于是学生们开始了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在阅读课上读,而且在课间、饭前、饭后读,在节假日也要读。语文方面的读,天文、地理方面的也读,大量地阅读,不断积累。他们获得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始终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能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阅读。
  1.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阅读时精力集中,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不走马观花,需认真思索,口诵心惟;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阅读中随时圈、点、划、记;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小学生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略读、精读。略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精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在精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
  3.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学习课文时,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真正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让老师帮助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为什么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为什么他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教给有效的阅读方法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
  1. 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可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 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3. 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4. 悟读。小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社会制度,而通篇却无情地按照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5. 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标签:浅谈 小学生 阅读理解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