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2020全部建设新农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问题和对策的思考】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新农村;三农;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它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
  目前,中国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两个趋向”是一个普遍规律,是世界工业化国家普遍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工业化初期的资金只能从传统农业中获得;随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必须遵循“两个趋向”的规律,从重点支持工业向重点支持农业转变,从重点支持城市向重点支持农村转变。可以说,“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确立,是遵循“两个趋向”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传统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理念的重大突破。?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主要难题?
  (一)农业的天生弱质性是发展种养业的根本难题?
  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年来,洪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上近年来全球性的禽流感疫情也愈演愈烈,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些种养大户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冲击,种养殖业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另外,农业保险的介入成分较少,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投入。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都不能较好地与市场需求快速对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方面是龙头企业少,加工生产能力弱,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衔接不紧;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弱,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推广突出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问题。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服务体系覆盖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同时,少数干部和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等和要”的依赖思想;还有少数人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有的干部有畏难情绪,提出农村修路还要农民筹资筹劳,组织协调难,事情不好办。因为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还处在观望等待之中,部分基层干部心存疑虑,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去干;一些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误解,认为就是政府拿钱帮助盖新房、建新村。消极悲观情绪与盲目乐观心态并存。?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市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困难?
  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村级债务很重,大多数村资不抵债,公益事业无力开展。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上投入财力有限,不少地方融资渠道不宽,农民筹资筹劳难度较大,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农村长期缺乏应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现有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显现出巨大的反差。?
  (三)农民增收渠道少,持续快速增收难度较大?
  从农民收入构成看,我国绝大部分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但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只增加了400多元,不到农民收入增量的30%,受耕地资源减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的制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农民要增加收入,最有效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八成以上的农民靠外出务工来增收。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有所回落。另外,财政难以在较高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靠政策补贴增收受限。?
  (四)农村劳动力“流失”较多,建设新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主体?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加之农业效益低下、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留守的多为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低下的劳动力,难以胜任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不仅年龄结构加速老化,文化水平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从而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而且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滋生“厌农”思想,不愿再回到农门,城市失业或下岗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建设新农村缺少优质的人力资源。农村劳动力“流失”较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一)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让农民得到好处,得到更多实惠,享受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广大农民自下而上地积极参与。?
  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有关资料显示: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及以下的却占38%,还有7%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提高农民素质已经刻不容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推动学习型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新农村建设要提高村官素质?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和谐村官。没有和谐的村官,就没有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那么,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很难出效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村能否涌现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积极用新的理念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此,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坚持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经营者的眼光和头脑谋划工作,以经营企业、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模式来经营村庄,保持村庄持续发展的强势;二是树立民主法制的理念,把坚持党的领导、村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村、以制治村有机统一起来,使村长管理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强化模范表率的意识,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村庄的带头人。健全村级组织很重要,起着凝聚人气的作用。农村组织应该办些企业,农民仅仅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离走上富裕之路还相差很远。因此,村里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办些企业,以工带农,促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三)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忽视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教育经费短缺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农民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较慢,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就是发展农村教育。要发展科技,要使科技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就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农村的人才培训和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就成为提高农业科技化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下大工夫、花大力气、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教育援助款项应重点应用于对农村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进行实用技术与推广、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信息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四)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此外,还要使农产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引导农民的生产面向市场,这就需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力量。这些组织中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专业大户在与市场对接中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务农劳动者的市场风险,增加他们的收入。?
  (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当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两怕”:一怕光喊口号不落实,二怕盲目冒进搞突击。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加大扶持力度。农民要自力更生,政府要大力支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研究具体政策和措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支农资金项目虽多,但十分分散,而且截留、挪用、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使用效益不高,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各类开发区用地出让金要按政策规定返还给农村、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用地时,要制定办法并在土地流转政策上给予优惠。同时,在扶持政策上,一定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要因地制宜努力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群众满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全书:第2卷[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杜红艳]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彭亦鹏(1968-),男,湖北仙桃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标签:新农村 过程中 对策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