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质量评价体系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章探讨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给出了评价农民工就业质量优劣程度的12项指标;并以沈阳市的农民工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大小,为科学合理地评判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优劣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外出就业1.53亿人,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就业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农民工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作用,其就业质量更是制约着我国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差距的缩小,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体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就成为一项突出而紧迫的任务。
   就业质量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相关研究起步晚、数量少。在国际劳工组织于1999年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之后,国外的学者们随之开始了对就业质量的集中研究,他们主要用工作特征、工作保障、工作的主观满意程度等注重工作质量的指标来度量就业者的就业质量。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前期研究主要探讨了体制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面貌、工龄等因素都会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后续研究慢慢转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到目前为止,相关文献,特别是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仍然很少。
   本文以沈阳市的农民工为例,主要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农民工就业质量整体评价三方面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大小,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进行了整体性评价,希望能为科学合理地评判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优劣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内涵
   (一)就业质量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就业质量是一个掺杂较多主观因素在内的多维度概念,它的定义是“一个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情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范畴。”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析就业质量这一概念。在宏观层面上,就业质量泛指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劳动者整体工作状况的好坏,如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就业质量状况,可以用平均工资、社会保险参与率等指标来衡量。在微观层面上,就业质量反映的是个体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其主要内容共包括五大基本因素:一是工作性质,指的是劳动者择业是否自由;二是聘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工作稳定性和职工培训情况;三是工作环境,指的是工作的外部物理条件和安全性;四是社会保障;五是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情况、劳资双方的地位是否平等和劳动者是否有反映意见的渠道等。
   (二)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概念与评价指标选择
   就本文而言,在实际调研当中,农民工指的是在农村长大、未受过高等教育、迁移到城市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工作、在城市生活、16岁-60岁之间的劳动者。
   借鉴就业质量的定义,本文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概念界定如下:农民工就业质量是指农民工在其劳动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取得相应报酬情况的优劣程度。
   在已有的界定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中,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就业者的自身感受;国内的研究大都一致认为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工作的稳定性这六大指标,其他评价指标,如职业前景、职业声望、劳资关系等,是否包含在内就是众说纷纭了。总之,就业质量内容体系划分得越详细,对于就业质量优劣的判断就会越准确。但是,就业质量概念当中不仅有客观因素还包含着主观评判,国内的相关文献当中鲜有描述关于劳动者个人对于其就业质量优劣的主观判断的因素,对于就业质量内容的界定并不是很完善。
   在分析已有就业质量体系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对沈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和上文提及的就业质量五大基本因素,本文制定了一套能比较契合调研数据并反映沈阳市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的指标评价体系,其基本制定原则有三点:全面性,既有衡量就业质量的客观指标,也包含能反映农民工就业主观感受的主观指标;可得性,各个评价指标数据都可以通过调研数据计算或是直接获得;明确性,每个评价指标都独立地反映了就业质量某一方面的信息。
   此外,根据就业质量主要内容的五个基本因素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体面劳动的内涵定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1.就业满意度:包括农民工对工资的满意度、对雇主的满意度、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对工作的认同度(问卷中用“每天工作内容是否重复”来度量)。针对这些问题,调查问卷采用由低到高的五分制打分标准,将满意度划分成五个等级。该项指标是大多数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所不具备的,它体现了农民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主观评判,可以更加全面综合地衡量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2.就业条件:包括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工作稳定性。其中,工作时间是指农民工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环境是指农民工所处岗位环境的具体污染程度,设计了六个表示各种可能污染的选项,以供被调查者做多项选择;工作稳定性则用农民工在被调查之时,其当前工作的工作年限来衡量。
   3.就业保障:包括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参加工会组织、是否接受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单位是否缴纳社会保险。就目前而言,农民工的就业普遍得不到有效保障,通过该项指标我们可以客观地审视该问题。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12个指标,如表1所示。
   二、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测度及其决定: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耦合的视角”在2010年针对工作在沈阳市各行各业的农民工所做的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54份。
   在原始数据资料当中,样本量为254,每个样本个体有12项指标,原始数据矩阵如下:
   R=r■ r■ … r■r■ r■ … r■┆ ┆ ┆r■ r■ … r■
   其中,rij与zj(j=1,2…12)对应,表示第i个样本数据中第j项指标数据的值。
   (二)主成分分析结果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量化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涉及到的评价指标较多,且各原始指标向量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即各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有重复,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处理样本数据,确定出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大小的做法是比较合适的。
   由于各个指标数据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有的评价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有的评价指标数值却是越小越好,原始指标具有不可度量的特性。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先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r′ij=rij/rmax/min,rmax/min为第j个评价指标中数值最大/最小的指标值,标准化处理:zij=■,其中rj=■,s2j=■(i=1,2…254;j=1,2…12)
   利用STATA统计软件可以得到如下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1.各个主成分的方差、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2的结果来看,前九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05%?85%,因此可以用前九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并且,由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得到农民工就业质量综合评价值的表达式为(注:表中主成分的符号Comp在文中用F来代替):
   F=0.19*F1+0.13*F2+0.11*F3+0.094*F4+0.090*F5+0.076*F6+0.065*F7+0.057*F8+0.055*F9 ①
   2.各指标对应的主成分系数。由此,根据公式①和表3中的主成分系数(z1,z2…z12为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指标变量)通过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公式:
   wi=■,(p■为第j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q■为在第j个主成分当中第i个指标的系数)
   可以得到农民工就业质量综合得分的表达式(系数即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S=0.018*z1+0.063*z2+0.115*z3+0.104*z4+0.20*z5+0.102*z6+0.084*z7+0.095*z8+0.041*z9+0.091*z10+0.017*z11+0.07*z12②
   (三)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体情况
   将正向化之后的数据代入②式,可以计算出本调查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得分S,在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最高得分是82分,最低得分是38分,平均得分仅为56分,沈阳市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总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得分在40分-70分之间的占91.31%,其中50分-60分的比重最大为47.41%,80分以上和40分以下的非常少,仅为1.96%。在沈阳市的农民工当中并不存在就业质量特别好或是特别差的极端情况,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状况差强人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与改善。在对本次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
   1.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755.53,远低于《201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91.58元,仅占其50.28%。被调查农民工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为10.76小时,劳动强度仍然很大。在目前工作岗位上工作2年及以上的农民工有51.37%,1年及以下的占41.73%,其工作稳定性较差。农民工就业条件这一大类指标状况偏低,与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主要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2.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25.2%,有3/4的农民工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会组织参加率仅为2.36%,这与绝大部分用人单位根本就没有成立工会有着直接关系,农民工一旦在工作过程中被侵权,就得不到一个有效组织的帮助,求助途径很少,大部分农民工更加倾向于忍让;拥有单位投保的社会保险的农民工仅占29.52%,能自己投保的农民工更是少之又少,关键还是用人单位轻视员工福利,农民工生活水平不高,迫于生活压力其工作所追求的还是赚钱养家,还未重视自己工作的福利待遇;在工作过程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仅为34.65%,即使是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其培训也是不系统、周期短、连续性差的;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维权途径稀少,用人单位在员工的权益保护、职业培训方面投入少、重视程度不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农民工就业保障类指标实际情况的不容乐观。
   3.被调查农民工对工资感觉基本满意(即打分在3分及以上)的占76.77%,对雇主感到基本满意的占94.1%,对工作环境及条件感到基本满意的占85.14%,对当前工作认同感较强的占52.76%,农民工就业满意度这一类的指标情况较好,这与他们吃苦耐劳、纯朴乐观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正是沈阳市农民工就业质量部分评价指标值较低,才造成了其就业质量总体得分的不高,要想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可以从在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大,实际水平却很低的指标入手,采取如下措施使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第一,强化企业责任,改善用工模式。劳动者创造了企业的大部分财富,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然而,大部分农民工的用人单位极少会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用新不用旧,即便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是存在合同短期化的问题。此外,用人单位很少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提供参加职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农民工劳动素质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企业责任意识,改善用工模式,确保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提升其就业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提升其就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加容易从竞争中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且其劳动效率会更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各级部门对农民工的培训责任,不断加强教育、培训投入,开展富有特点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三,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对于企业未按相关法律法规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要加强监督力度,督促企业贯彻相关法律,促进三方协商机制的实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另外,要稳步推进对于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进程,在加大企业监管力度的同时,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重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工伤保障的问题,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调动企业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
   2.彭国胜,陈成文.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谢?.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8).
   5.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
   6.Leschke,J&A.Watt.Job quality in Europe[R].ETUI-REHS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08(7).
   7.Andrew E.Clark.Your Money or Your Life:Changing Job Quality in OECD Countries[J].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2005(3).
   *本文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测度及其决定》(项目批准号:70973082)。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标签:农民工 评价体系 分析法 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