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花瑶文化的守望者】花瑶文化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8年冬,他应国家民族博物馆和中央民族大学邀请,赴京举办《老后――花瑶文化展》。同年,他的摄影专著《神秘的花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建国60周年大庆期间,他率领花瑶民间文艺表演队,代表全国少数民族进京演出13场,受到首都民众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2010年应首都博物馆之邀,赴京举办《生命?生活?重阳――老后的大山情结》摄影展,同年12月,他被文化部评为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他还4 次带着花瑶精美的裙绣挑花作为赠礼,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他曾应邀随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出席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
  他以32年 的智慧和汗水,300多次深入花瑶山寨,用摄像机将花瑶这支藏在大山深处的原生态部落,推向全国,介绍给世界。如今,花瑶的所在地――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已荣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瑶独具特色的裙绣挑花和呜咪山歌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就是中华文化遗产影像抢救联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民俗摄影家刘启后,昵称“老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赞誉老后是“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无私奉献者”,是“湘中文化的栋梁”。
  
  苦难里培养出艺术细胞
  
  刘启后,1943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父亲曾是国民党空军军官,参加过芷江日本受降仪式,后因病早逝。不久母亲也抑郁而死。失去了父母,年幼的刘启后和哥哥一起来到隆回县六都寨祖父母身边,生活非常艰难。高小毕业后,兄弟两人均以优异成绩考入隆回二中。因交不起两个孙子的学费,祖父说:“你们俩只能去一个读书。”兄弟俩哭着互让,爷爷最后对刘启后说:“你比哥哥小两岁,就让哥先读吧!”刘启后听从爷爷的决定。他走出门,号啕大哭,走到附近的河边朝河中走去。此时,恰有一位大伯路过,急忙朝河中冲去,把刘启后抱起,带着疼爱狠狠地教训了他几句:“伢子,你怎么这样傻!”刘启后醒悟了:“我不能死,明年再考吧!”他一边帮爷爷做工,一边复习功课,第二年又考上了初中。刘启后在艰难中学会了坚强。星期天,他就帮人擂谷、磨豆腐、织草鞋。暑假里,为凑齐下学期学费,他就跟人上山砍柴,砍好十几担柴后,就将柴从山上滚下来,再挑到街上去卖。初中毕业时,他想考中专,但学校将刘启后就读的一个班,全部直升高中。在高中阶段,刘启后被选为学生会和校团委宣传委员,负责办黑板报。他品学兼优,很渴望考入大学深造,但学校在毕业生政审中,给他作出“政审不合格,不予录取”的结论。原因是学校误以为他父亲在解放前夕驾飞机逃到台湾去了。刘启后被取消了报考大学的资格。他遭受人生中的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倒下,不能考大学,就刻苦自学吧。
  1963年,刘启后幸运地进入隆回县总工会工作。但因家庭出身不好,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下放到一个机械厂劳动改造,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在工厂,他学会了车、刨、镗、磨、铣、钳、钻等多门技术。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工人们补习文化,和他们一起编剧、谱曲、排练节目。其间,他学会了摄影。他的艺术生涯正是从此时开始的。当时他拍摄的3张照片入选邵阳市主办的一次摄影展览。
  改革开放后,刘启后调任隆回县对台办主任。为开展对台宣传,刘启后用镜头记录了家乡的人文景观,不少照片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此间,他先后获得湖南省对外宣传用稿一等奖、湖南省报纸系统新闻一等奖等奖励。
  1995年春,刘启后提前10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背着行囊,到各地体验生活,以期满足创作欲望。期间偶尔也有作品获奖。在经过一段摸索后,他觉得自己的作品里好像缺少点什么。于是,他购买了《摄影与美术》、《摄影》以及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的教材,刻苦钻研,提高理论素养。同时,他又订阅了《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从中吸取营养。他还常去省会长沙,与摄影美术界的朋友交流,向他们取经。此时,“用摄影去做文化”的理念开始在他的心里扎根。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特点,他毅然选择了与当今国际文化潮流相吻合且倍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崇的民俗文化。他积极投入到民俗文化的挖掘、记录、抢救和整理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他的摄影作品不断获奖。《满地花》获国家对外宣传用稿一等奖;《劝君莫再为》获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水中摩托》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为“中国摄影艺术出国作品”,送东京参加亚太地区摄影展;《老两口》获湖南“三湘新形象”摄影大赛特等奖,并先后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在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审中,他入围“最高个人成就奖”,并获“世纪群星”的荣誉称号。
  
  探寻瑶山民俗文化
  
  1978年冬,刘启后来到隆回县虎形山乡瑶族山寨。这天,云彩特别的美,热衷摄影的刘启后决定到山里转一转,他贸然闯进了茫茫山林,来到一处叫做岩儿塘的偏远山寨。为了拍日落奇观,他爬上一道山梁,等着太阳下山。由于缺乏经验,没料到太阳刚刚下山,四周便一团漆黑。
  他迷路了。几经探询,他发现左边山坡上闪现一丝微弱的亮光,便小心翼翼地摸爬过去,终于来到一栋孤独低矮的小木屋前。他轻声敲柴门,一个妇女搂着孩子把门打开。见到陌生人来访,妇女吓得倒退几步,她丈夫也霍地站起急着审视这位不速之客。
  刘启后诚恳地自报家门并告知刚才的遭遇,小两口听后热情地让坐,并邀他一起用餐。早已饥肠辘辘的他,接过仅剩的一碗包谷米饭,拌上几筷子青椒炒青菜,狼吞虎咽地塞进肚里。边烤火边聊天,不知不觉已是晚上9点。他冒昧向主人借宿。
  不一会,那汉子端起油灯送他去里屋睡觉。推开房门,一股浓烈的霉臭扑鼻而来。木板床上铺着补丁叠补丁、黑乎乎的被子。他躺到冰冷的床上,思绪万千,辗转难眠。朦胧中他似睡非睡,忽而醒来已是凌晨4点。无意间他发现那妇女抱着孩子,与丈夫隔着火塘面对面地打瞌睡。原来他们全家把家里唯一的一张床让给从未谋面的刘启后睡了。
  刘启后望着眼前这对瑶族夫妻疲惫而友善的脸庞,百般愧疚,他被瑶家山民的纯朴善良深深感动,更为他们的极度贫困所震撼!
  从此,刘启后和虎形山瑶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探寻、了解和记录这支鲜为人知又独具民族个性的古老部落,30多年来,他先后300多次去花瑶山寨采风(其中9个春节是在冰雪茫茫的瑶寨度过的),走遍那里的每一个山坳、村寨和瑶胞家。他常和他们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和他们心贴心地一起感受普通人生历程中的喜怒哀乐,并借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将这个部落的生存方式、文化形态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不断地挖掘、记录和整理。
  花瑶是瑶族的一支,之所以称为花瑶,是因为这支瑶族同胞特别爱美,姑娘从头到脚都爱用花来点缀。最让花瑶引为骄傲的,莫过于姑娘们的裙绣挑花。女孩们从小就由母亲教会裙绣挑花,虽然鲜有人跨进学堂的门槛,可她们个个心灵手巧,技艺娴熟。其挑花图样内容广涉,题材纷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人物生活,古老传说等,应有尽有。
  刘启后对瑶族挑花充满好奇,为了弘扬这种民间艺术,他要拍摄瑶胞姐妹的挑花图样。他走进一个个村组,遍访一户户瑶家,千方百计动员瑶族姑娘打开“女儿箱”,让他拍照。近30年来,他共拍摄到了1000多种传统挑花图样。寨子山林中曾经多虎,瑶家姑娘便爱绣虎。刘启后拍摄了许多虎形挑花。
  在拍摄挑花绣裙图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龙、蛇,形态丰富,多达百种。如“哪吒闹海”、“双龙夺宝”、“缚龙过江”、“蟒绕山林”、“盘蛇吐信”、“蛇锁金刚”、“虎头蛇尾”、“蛇戏金鸡”、“狮啸山林”、“群蛇比翅”等。如今,刘启后已将多年拍摄的挑花绣裙图案集结成书,书名《花瑶女儿箱》。数百种优秀传统挑花图案收集于内,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这项“非遗”项目。
  花瑶的婚俗,当属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个性、最具民族特性的婚俗。从提亲到完婚需经历一连串原始、粗犷、怪诞的礼仪。而最撩人心脾的,则是“打泥巴”、“顿屁股”和“炒茅壳里”这三步曲,气氛火爆、热烈而疯狂。为了拍摄瑶山婚俗的照片,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刘启后赶到瑶山,四处打听哪有办婚事的人家,顺便也拍些年俗的片子。直到初八,才有了惊喜:岩壁的一个妹子嫁给枞木凼的一个伢崽。两地相隔10多公里,为顾及新郎、新娘两方的不同习俗。他冒了冰雪严寒、气喘吁吁地来回往两个寨子跑。
  刘启后举起相机抢拍各种场面的精彩瞬间:在媒人公率领的新郎家几十号人挑着沉甸甸的礼担迎亲的壮观场景;新郎新娘双方的“拦门酒歌”的斗智对唱;姑娘们朝媒人公身上、背上、脸上涂稀泥巴;夜幕降临,在篝火晚会上,青年男女们尽情地对唱情歌。这一幕一幕,都没有逃过刘启后的“三只眼”。
  正当他频频按动快门的时刻,不知哪位姑娘说了声:“快点帮刘老师也抹点泥巴!”顷刻,他被姑娘们包围了,几十双沾满稀泥的手欢笑着向他扑来,避之不及。他的衣服、脸、头发,全都裹在泥巴里了。他打心里感谢朋友们,按照瑶山的习俗,这可是对他最好的祝福。
  刘启后用相机完整地记录了奇特的花瑶婚俗,完成了大型摄影专题《圣洁的疯狂》,一举在联合国的世界民俗专题摄影大赛中获奖,并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及国内外巡回展出。
  大?,是瑶山一个最具特色的寨子。这里崖壁摩天,古木成群,奇石遍地,溪泉淙淙,且民风分外淳朴。
  寨子下面有个大峡谷,传说底下山势陡险、毒蛇遍地,又时有野兽出没。并且还有个能吞云吐雾、怪象丛生的“三龙洞”,阴森恐怖。多少年来,大?脚下的那方处女地,就一直笼罩在恐怖神秘之中。
  2002年8月6日,刘启后亲率众瑶民冒险闯进这片禁地,揭开了阴森恐怖的“三龙洞”神秘面纱,为瑶家山民解开了心结,也为瑶山未来的旅游开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他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山野》杂志发表了题为《我领山民去探险》的大型专稿。从此,游人到瑶寨必游“三龙洞”。
  刘启后在几十年瑶山的采访中,与花瑶同胞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被当地政府授予“花瑶名誉村民”。
  一年夏天,刘启后得知瑶家小伙奉文卿高中毕业时选择报考艺术类的声乐专业。可他的声乐基础太差,又无钱去请老师辅导,他便写信向“后伯伯”求援。刘启后硬着头皮一次次跑音协、访师大。一个多月的突击补课和强化训练,奉文卿的专业基础得到强化,后顺利地被录取。接着,刘启后又为他筹措学费游说奔波,最终让奉文卿美梦成真。
  刘启后在采访中有幸结识了枞木凼村的耄耋老人沈诗永。然而,这位当过兵又曾任过三四十年村干部且德高望重的瑶族老人,依然一贫如洗,境况维艰。有一年正月初二,冒着鹅毛大雪来瑶山采风的刘启后,带些糖果去看望沈诗永。一见到刘启后,他老泪纵横悄声道:“刘老师,我不行了,只有等死了。”“怎么?”“背上尽长黄疱粒粒,胃也痛得要死。”
  望着沈诗永悲伤、无助的眼神,刘启后掏出了口袋里仅有的200元钱。
  刘启后回到家和老伴谈及,一向耿直善良的老伴悄然出去买回了大包胃痛药、皮肤病药,递给刘启后,并嘱咐尽快把药送给沈诗永。
  后来,刘启后又通过向上级领导反映,破例为沈诗永解决了许多现实困难。
  
  将花瑶文化推向世界
  
  为了让珍贵的花瑶文化为全国乃至世界共享,让瑶族同胞从此摆脱贫穷和落后,刘启后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方位地推介瑶山,宣传花瑶文化。
  首先他与隆回县宣传文化部门配合,邀请《邵阳日报》、《邵阳晚报》、《湖南日报》的记者上瑶山采风,宣传瑶山,并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文章,先后在《湖南日报》、《人民日报》、《湖南画报》、《人与自然》、《旅行》、《山野》、《民族论坛》等新闻媒体刊发。几十年来,他为宣传隆回花瑶文化在全国报刊上刊登700多个专版,把家乡的旅游资源编入《中国自助游》和《中国古镇游》等旅游书籍。
  在刘启后的多方努力下,湖南卫视等省内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中央电视台《旅游风向标》栏目主持人,陕西、江苏、浙江、广西等省(区)电视台的记者以及英国BBC的著名制作人麦克?纽曼等来到瑶山,并邀请刘启后担任民俗顾问。这些来自国内外的朋友被瑶山绮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深深地迷住了,也被刘启后那赤诚的瑶山情愫所感动。
  2004年底,为了让香港客商荣根宝投资瑶山旅游开发,刘启后陪他连续考察了47天,最终荣根堂决定投资瑶山。
  2010年10月的一个晚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的学术报告厅里,掌声、笑声一阵又一阵。这是数百名研究生在听刘启后讲《民间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这位没进过大学门的民俗摄影家,今日竟登上大学研究生院的讲台,思绪万千,激动不已。他运用投影幻灯,配上花瑶的图片,生动的语言,诠释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挖掘与保护、推广,赢得了青年学子们的阵阵掌声。原本2个小时的讲座,却延长到了3个小时。讲座结束后,研究生院副院长点评:“这是我院近3年来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次专题讲座。”自此,刘启后频频接到邀请函,先后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邵阳学院等高校,做《神秘的花瑶》、《璀璨的乡土文明》专题讲座,深受欢迎。
  1999年金秋时节,一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签发的邀请函,从大洋彼岸寄到湖南省邵阳市市长办公室,热情邀请刘启后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民俗摄影联合会的筹备会议,并以联合国贵宾的身份随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
  刘启后接到通知后,激动万分。他感到非常的光荣、自豪和幸福,立即按照通知要求,精心准备发言稿,精选送展的花瑶摄影作品,还挑选了几件花瑶裙绣挑花作礼品,准备送给国际友人。
  筹备会议开始了,他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专心地听着各国代表的发言。他用中文宣读了长达6000多字的《用心去感悟民间文化》的发言稿,获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会议期间,他组织了 “花瑶图片展”,并将两件精心挑选的花瑶裙绣挑花,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此后,刘启后又连续4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其中,反映花瑶婚俗的大型专题摄影《圣洁的疯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又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及欧洲巡回展出。花瑶文化从此走向了世界。
  英国BBC著名制作人麦克?纽曼曾题赠刘启后:“精美的作品、琉璃的色彩,充满人性魅力的画面。”著名诗人陈球德也题赠他:“胸似春原多坦荡,心如秋水一潭清。”这是对刘启后的高洁心境和艺术才情的真实写照。⊙

标签:守望者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