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利用“错误”资源,鲜活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程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这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呢?下面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鲜活课堂教学的。
  
  一、 容“错”――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都会启发诱导、点拨激疑,热情地邀请学生来回答问题,哪怕学生只是错误的一点想法和思路,我们也要给以鼓励和启发.学生答错了也不见得是件不好的事,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是非常正常的。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甚至趋于成熟的过程。
  [案例一]: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我发现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很多学生做错了。
  题目:如图,点A在⊙O上, sinB=1/2,能否判定直线AB和⊙O相切?请说明理由.显示题目后,仍然有极大多数学生喊出来相切.先让学生说一说相切的理由.
  生1:∵sinB=1/2,∴△OAB是直角三角形.
  即OA⊥AB,∴AB是⊙O的切线.
  师:sinB=1/2,为什么△OAB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2:(理直气壮地说)∵sinB=1/2,?∴∠B=30°.∵∠B=30°,∴∠O=60°.?∴∠OAB=90
  师:∠B=30°,为什么∠O=60°呢?
  生3:(很不耐烦地说)∵在直角三角形中,∴∠B=30°,得出∠O=60°
  师:哪里说是直角三角形呢?若说是直角三角形了,还需要∵∠B=30°,∠O=60°,∴∠OAB=90°吗?
  生4:这很简单.∵sinB=1/2,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的.∴是直角三角形.
  师:对啊!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的.现在是已知∠B的正弦值了.还用求吗?
  生5:(看样子,这位学生急不可待想说)∵sinB=1/2,已知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了,怎么不会是直角三角形呢?(这时有大多数学生都笑出声来了)
  师:怎么了?
  生6:还不知道是直角三角形又默认是直角三角形了.
  师:对呀!那么sinB=1/2,只说明了什么呢?
  生7:只说明了∠B=30°.其他的角是多少度还不能说明。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案例中,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由于受先前经验的影响,想当然得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主动建构,形成了正确的知识。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宽容、鼓励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表现能力最强。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二、 用“错”――横看成岭侧成峰
  
  数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错误.我们应该把错误看成教学的资源,并充分利用,化弊为利,将错就错,培养学生正确归因,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让“错误”因此而美丽.
  [案例二]教学“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出示例题:
  例:计算:14x+18x,让学生先独立计算,暴露出自己的错误.计算后,教师将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整理,大致有五种情况:
  ① 14x+38x=28x+38x=58x,
  ② 14x+38x=14×1x+38×1x=0?25×1x+0.375×1x=0.625×1x=0?625x;
  ③ 14x+38x=1+34x+8x=412x;
  ?④ 14x+38x=0.25x+0.375x=0.625x;
  ⑤分母不相同,不会算。
  了解真实情况后,在教学时就有针对性,进行了分层处理,因人而异:第①类学生不用教已经会计算了,就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让他们自己弄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第②类学生采用的是特殊方法,教师可以出示“ 13x+27x”让他们讨论这种方法是否普遍适用;第③、④、⑤类学生需要引导和帮助,教师引领他们从复习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开始,使他们明白只有分式中的分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在做过“ 28x+38x=58x”后,将题目变成“14x+38x”,通过前后比较,使他们明白可以通过通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从而将新知化为旧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暴露“错误”。然后,利用“错误”,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症”下药,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合理地发现、利用学生的错误,在错误中查漏补缺,不断前进,使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
  
  三、 议“错”――不尽长江滚滚来
  
  议“错”是学生对自己错误的反思,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平时我们总能听到教师道出这样的埋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错了。”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道题我已经做了好几遍了,怎么又做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师生没有讨论错误产生的原因,关键只注重解题结果,轻视解题错误后的反思。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解错题后的反思是对整个解题活动的反思,包括对习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的完整性、严密性、严谨性的反思等等。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在议错赏错的过程中,放松思维,体验成功。
  [案例三]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出示了学生的四道错题后,让学生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1) 已知:在△ABC和△A1B1C1中,AB=A1B1,AC=A1C1,AD、A1D1分别是△ABC、△A1B1C1的高, 且.AD= A1D1.那么△ABC与△A1B1 C1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很多学生答全等的,且进行了证明)
  (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等于多少?(大多数学生答30°.)
  (3)在△ABC中∠B=25°,AD是BC边上的高,并且AD2=BD×DC,则∠BCA的度数为多少?(大部分学生答了6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课堂教学 鲜活 错误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