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在情感上受到感染,逐步具有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应通过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是因为经过语词等中介,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在中学教育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有时却不能唤起美感。其实美是到处存在的,发现美、感受美的途径也很多。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表情朗读就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表情朗读是借助语言的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往往能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力和语言表达力。由于文学作品这一审美对象是通过语言这一中介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所以最早的文学“发乎情”,需要“歌之咏之”,这就深刻地说明了美可以通过听觉来感知。通过朗读,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的语调中能使学生体验语句的节奏感、音乐美,从而自觉地进入审美状态。
  如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激越高昂的语调,感受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矫健身姿,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为下面进一步审美创造条件。
  二、 培养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即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语文课文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想象成分,文学作品是想象力训练的绝好教材,各类实用文也不乏想象力的训练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描述具体化,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在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大胆、合理甚至创造性地展开想象,并与作文相结合,用改写、扩写、补写、续写等形式复述、学写和理解课文。
  例如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结尾续写,通过进一步想象提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再把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改写成一篇故事性的记叙文,让学生充分想象出当时的社会环境,诗歌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外貌,以及说话时神态、动作怎么样,再如创写《阿Q的子孙》、《闰土的儿女》等等。直观的事物最能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的插图的同时,能启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那么,静止的画面也能在学生的脑海里动起来。
  三、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力
  情操,简言之,就是情感和操守,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会轻易变的心理状态。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审美情感是一种为人所固有的高级情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而情感往往同个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又具有个性性;情感还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易变性。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极易冲动,因而,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也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只有那些能激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作品,才能构成审美欣赏。因此,我们教师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必须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作品的境界,获得审美愉悦,并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升华。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佳作,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写出他们父子之间的深情。我在上这一课时,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动情点”,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最令你感动的亲人的印象。于是学生的思绪被激活了,纷纷发言。有一位学生说,在生活中,奶奶的白发最令他难忘,虽然这白发干燥、苍白、毫无润泽,但在他眼里要比洗发水广告中模特的秀发还美,因为那白发饱含着奶奶对我的关心和操劳;另一位学生说,生活中妈妈的手最让她动情,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女工,工作环境对手的皮肤很有伤害,回到家里又洗衣做饭忙个不停,所以双手粗糙不堪,每当看到妈妈的手,我心里就涌直一股热流;还有一位同学说,每当她看到爸爸的脸,就禁不住热泪盈眶,一次车祸中,爸爸用身体挡住了她,结果她安然无恙,但爸爸的左半身却受了伤,特别是碎玻璃刺满了爸爸的左脸,至今留下了在别人看来非常难看的伤痕,但在她的心目中,爸爸永远是最完美的……同学们一个个滔滔不绝,饱含深情的表述,使每一位听者为之动容。不用说,这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同时也是一节成功的“爱的教育”课。这样的审美教育影响一定是十分深刻而持久的。
  四、 还要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力
  我们在感觉到审美对象美的时候,总是想搞清楚他为什么是美的,这就是审美理解。它是在感觉、知觉等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人们只有通过审美理解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审美理解对于形成审美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很美”,却说不出美在哪里。我认为这一方面是受表达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可能也缺乏对作品的深入分析。例如《白杨礼赞》,通过朗读,学生已感受到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是美的,白杨树朴质、坚强的性格也是美的。接着,可以通过进一步对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抒发对我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的,这样就获得了对作品意义的深层理解,这是一种至高境界的艺术获得。
  (贺 婕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212300)
  

标签:审美 语文 教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