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正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_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中考在语文学科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往往采用课外内容,这项举措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避免了学生古文学习的机械记忆,使得教者不得不对填鸭式古文教学重新思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23-1
  
  目前,文言文教学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无视课内,一头撞入课外训练的题海,认为实践出技能;一种是只重课内,课外由它,“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有个别教师把学生赶进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题海,让他们实践摸索。实际上,他们是抓不着鱼虾,摸不着贝壳的,只会把时间与精力无谓地消耗尽,假如学生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还是否愿意看着他们挣扎在那无底无边的课外文言文的题海上呢?这不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而是一种摧残。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两种做法的有益成分,只是强调切勿偏激,否则将会危害无穷。
  众所周知,课本中的选文都是经典范文,它文质美且具有典型性,因而要扎实掌握与透彻领悟,便于学生接受文情美的熏陶,产生好的语感,也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更正统的古文现象和典型普遍的语言特点,从而获得最具价值的解读武器。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中考中文言文的解读大部分就是课本知识的直接运用。如在阅读《治驼》时,要解释“延他治”中“延”的意思,实际就是《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中“延”的意思;读《多多益善》时,考查《史记》的作者,我们应该能够应用课本知识轻松填答……例子不胜枚举。也有些题目稍作变通,进行考查,如读《苛政猛于虎也》,解释“夫子式而听之”中的“式”时,我们无法疏通,就应联系上下文想到,它的意思可能就是“轼”的意思,这种音同形近的通假现象,课内并不少见,如“要白玉佩环”中的“要”。譬如说倒装句的翻译,“而”、“之”在句中的停顿,这些充分说明考查的根都在课内,因此,万万不可舍弃文本,否则,得不偿失。
  一、巧用文本
  我们现在经常提倡以学生为主,学生能做的决不包办代替,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掌握并提高技能。在现代文教学中,已经基本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白话文没有什么理解障碍。其实,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并没有现代文高,现代文经常要求辨析、感悟、赏析,古文主要就是理解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有精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即在学习课内文章时,少用填鸭式讲解,让他们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竭力迁移。这样做,巩固了已学的,练就了阅读技能,而且,迁移之后,接受了新知识,从旧学迁移到新学,也等于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实现了课内课外两不误、知识能力两不误,更没有增加学生负担。所以,只要我们在文本上多一点钻研,在教法上用一些心思,效果一定会大大提升。
  二、巧引迁移
  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之前,我们首先要强调课内知识的重要,让他们知道掌握一百个实词虚词比掌握五十个更容易读懂一篇文章,使他们注重课内,做好储备;阅读时,我们应该鼓励、激励他们,促使他们由解读十字到二十字,由三句到五句,不厌其烦地反复咀嚼,直到豁然开朗,推测出每个字的意思;阅读后还要让他们品味到战胜困难的乐趣。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只有我们引领着他们到达迷人的海边,他们才会捡拾到美丽的贝壳。
  三、巧激意趣
  为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找寻一些学生有所了解的、有兴趣的内容,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等。有些内容很让人好奇,如《周处》、《黔之驴》。还有些片段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既有兴致,也易理解;既可加深课内,又可拓宽知识面,可谓一举几得,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例如,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在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的“名”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请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古文中有“名”的句子,学生列举:“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学生也能清楚地知道这两个“名”的意思,分别表示名字、命名的意思。再引导这里的名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讨论知道,这里的“名”应该当“出名”解。而后,我又出示这几个含“名“的词句,让学生尝试解读:“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庄子•逍遥游》);“立名为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游》);“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西门豹传》),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寻找解读文言文中词句的规律。接着请同学们尝试解读课题“陋室铭”中的“铭”意义,再查找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铭”,又是表示什么意思,最后请同学查找课外古文中的“铭”,试着理解,这样逐步迁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而很多教师对迁移训练的成效缺乏信心,干脆选择了放弃,而一味认定所谓的能拿分的课内内容。他们为求万无一失,机械反复地训练,所有可能考查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耗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许多能力(包括迁移技能在内)都被扼制,得不到发展,这是多么深重的罪过啊!
  当然,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技能的形成有个过程,需要练习,需要把课内知识技能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熟练地运用到课外,以至熟而生巧,变成自己的有神韵的独特的解读技能。我们班有个同学在刚开始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曾经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课内学习的字词意思和课外文章中的一样吗?这是多么可悲的教育失误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来未曾进行过独立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所以也就未曾实现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也不知道我们的目的就是以课内为桥梁,通向课外。这样的学生,词义迁移的观念才刚刚萌生,若最基本的词义迁移的技能还未形成,是不能信心十足、镇定自若地面对课外古文的。

标签:文言文 浅谈 新课程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