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三作文 > 正文

苏显亮 [笔下显亮乡土,墨中尽展风采]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学校,因处于衢江新区,所以又有着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新区的经济在腾飞,居民生活也日渐殷实丰富,但学生的作文依然干瘪,内容陈旧。依据笔者25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精神,我认为如果能把握好作文教学契机,注重乡土资源利用,就有可能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新鲜生动起来。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我爱我的家乡――衢江”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80%的学生都从四季着手,写“家乡的春天,春花烂漫;家乡的夏天,绿树成荫;家乡的秋天,果实累累;家乡的冬天,冰天雪地。”其实这些都是宿构的作文,是一种生搬硬套甚或变相抄袭的结果。
  如此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谁欣赏?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贵有新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作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确实,我们学生的作文材料缺少个性和创新,缺少发现和挖掘。《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须引导学生关注脚下这片土地,增强文章的个性。因此,针对“我爱我的家乡――衢江”这一作文题目,我结合新区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写作素材,张扬了他们作文的个性,丰厚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一、让学生走进生态的衢江,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绿色产业美等等都是学生习作的好题材。
  家乡衢江生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衢南为山水文化旅游区,有神奇秀丽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绿水青山的九龙湖及仙霞湖、天下少有的地质奇观节理石柱等;衢北为溶洞奇观探险区,有“天下第一洞天”的太真洞、鬼斧神工的白塔洞、金鸡等;衢东为名胜古迹揽胜区,有恐龙蛋化石遗址、两弓塘古窑址、佛教观光地等。
  同时,衢江的生态农业是与时俱进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衢江区以柑橘、毛竹为传统产业,笋用竹、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为特色产业,有“中国橘柑之乡”、“中国竹炭之乡”美誉,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区的莲花镇生态农业发展得尤其好,草莓种植驰名省内外。这里的草莓个头大,颜色鲜艳,甜美多汁,不仅在衢州市有着很好的口碑,还远销江西、福建等地,知名度不断扩大。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进了生态的衢江。在生态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习作中描绘美;感受到家乡独特的魅力。
  二、让学生触摸人文的衢江,挖掘家乡的文化底蕴
  乡土文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从小处说是融化在我们每个学生血液里的乡情,从大处说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因此,重视乡土文化这一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认识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将乡土文化传承下去,使学生认识脚下这片土地,感受乡土文化。
  我区有6000年的人文历史积淀和1800年的建县历史,孕育了衢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诞生了“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琴一鹤”赵?、“中医泰斗”杨继洲以及吾丘衍、徐徽言等一批名儒巨公,也有金仙岩摩崖石刻、吴氏宗祠等一系列的物华积淀。这里是一方文化的厚土,更是一块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的热土。
  这些文化源自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每个衢江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是学习者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学生可目视之,耳闻之,心触之。如果作文教学中能结合地方文化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走进它们,就可以把它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三、让学生认识开放的衢江。共话家乡的美好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新区的学生感慨和自豪;也是学生习作的绝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
  我区属浙江省衢州市,位于钱塘江上游,素有“衢通四省”之美称。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衢县设立衢州市衢江区。衢江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先后实施了行政中心大楼、“望江苑”住宅小区、衢江花苑、新区“五纵五横”道路管网、城防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区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家家都有电脑、电话,户户都可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家庭就医,一卡通、一线通等更是惠及万民。
  生态的衢江、人文的衢江、开放的衢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这些乡土、乡景、乡味、乡情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农家的开胃坛子菜,香辣脆爽、醇香诱人。
  鲁迅的乡土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经典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立足于乡土的材料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乡土情结,促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为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使学生显亮脚下的乡土,尽展个性风采。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王丞泰《作文教学刍议》,《甘肃教育》2005年第1期。
  ③熊显荣《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作文教学》,《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3期。
  ④龚子建《作文教学的根植于何处》,《湖南教育》2005年第6期。
  ⑤岳斐文《多视角解读乡土历史文献》,《中国档案》2007年第1期。
  ⑥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标签:显亮 乡土 笔下 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