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三作文 > 正文

[朝鲜华侨的社会变迁]朝鲜华侨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代朝鲜华侨在身份上具有特殊性,他们为中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方面,朝鲜华侨是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祖国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例如1946~1947年,朝鲜华侨通过舆论声援解放战争,还通过参军、运输军用物资等实际行动参加到解放战争中来,为解放东北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朝鲜华侨作为朝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朝鲜各个历史时期也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朝鲜华侨通过参军、捐献战略物资等方式,积极支援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
  
  规模的变迁
  1945年,朝鲜半岛境内的华侨人口总数约达8万,其中北部约有6万。截至2009年,据辽宁省丹东市华侨联合会统计,朝鲜华侨约有5000人。朝鲜华侨人数的减少与其加入朝鲜国籍,以及归国定居等因素有关。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有近两万名朝鲜华侨回到中国与家人团聚。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又有三万人回国定居。至1953年末,居住在朝鲜的华侨总数为11839人。此后五年间,朝鲜华侨的人数基本稳定,因自然增长,人数略有增加。据朝鲜华侨联合会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至1958年,朝鲜华侨共有3778户、14351人,其中男性为7980人,女性为6371人,就其籍贯看,以山东省居多,占90%以上。1959年到1961年,正值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有少数中国边民及业已归国定居的朝鲜华侨越境进入朝鲜,从而使朝鲜华侨人数有了一定的增长,超过2.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朝鲜华侨中的不少人在中国大使馆“建设社会主义朝鲜”的号召下,加入了朝鲜国籍,成了朝籍华人。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朝关系的变化和朝鲜国内政策的影响,又有大批朝鲜华侨回国定居。1962年,原隶属中国大使馆领导的华侨联合会和华侨学校改由朝方负责。此后,朝鲜华侨的教育和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上华侨居住地分散,一些人的婚姻问题也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1962年至1970年通过正常渠道归国定居以及私自越境回国的朝鲜华侨约有18000人。
  20世纪70年代起,中朝边境恢复了边民与华侨的探亲往来,据统计,1971~1978年,以探亲名义回国后留在辽宁省的朝鲜华侨就有145户、247人。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强烈吸引着朝鲜华侨回国定居。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华侨归国定居问题在政策上亦有一定放宽,国务院在1979年曾专门下发了有关文件。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5年,约有3000名朝鲜华侨回国定居。从1986年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根据国内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际情况,对华侨归国定居的审批又趋于严格。据统计,1986年至1993年间,每年约有150名朝鲜华侨回国定居;1993年至1999年,每年回国定居的朝鲜华侨人数一般在10~30人。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1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交部、公安部、劳动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朝鲜、蒙古华侨安置办法的通知,自此之后,朝鲜华侨归国人数日益减少,国家对朝鲜华侨的安置工作也由一项日常工作转为偶然性工作。
  
  社会地位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朝鲜华侨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在朝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朝鲜华侨已无独立经济实体,取而代之的是华侨工人、农民的独特的职业特点。朝鲜于1958年10月决定将华侨农业合作社与朝鲜人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农业协同组合;所有华侨私营小企业完全转入国营工矿企业,华侨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均成为工人,经营杂货和饮食业的小商人也成为国营商业部门的职工。如此一来,朝鲜华侨就没有了独立的经济实体。
  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华侨的社会地位几乎与朝鲜人一样,可以享受11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水电费及口粮的供给与补贴,以及不纳税等。但是作为外国人,朝鲜华侨没有机会参加政治活动,只有很少一部分从事华侨教育的教师算是涉足了政治。近年来,多数华侨从事商业贸易,因此在经济上比朝鲜居民要略显富足。另外,虽然华侨不能参加朝鲜的政治活动,但也相对自由,他们可以通过出国探亲接触新鲜事物,而且进行政治评论也不受严格的干涉。
  到1961年为止,朝鲜还建立了多所华侨学校,当时几乎所有华侨子女都能按时接受教育,还有近百名华侨学生进入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等30余所大专院校深造。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侨教师数量开始逐步减少,朝鲜人开始统管华侨学校的教务,教育方式也完全“朝鲜化”。如今朝鲜境内的中国人学校实际上已成为朝鲜学校,独立的华侨教育已不存在。现在多数华侨只能进入朝鲜的工厂或者企业做普通工人。
  当代朝鲜华侨的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分布情况看,多数分布在大城市以及中朝边境城市,其职业95%以上是商人、工人、农民。其二,从经济地位看,朝鲜华侨始终未能发展成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因其可以通过回国探亲从事贸易,绝大多数华侨经济相对宽裕,属于朝鲜整体生活水平的中上等。其三,在政治、文化方面,朝鲜华侨相对自由,但因其数量的不断减少,政治影响力不断减弱。
  自二战结束到现在,除了在中国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时,中国前往朝鲜的华侨人数出现短暂的增长之外,之后一直在不断缩减,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积极妥善地安置了旅居朝鲜的归国华侨。如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从朝鲜归来的华侨大部分被安置在人民公社;也有少数被安置在国营农场;一部分技术人员被安置在厂矿、企业;文教、卫生人员被教育部安置在相应部门。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和吉林省在安置朝鲜华侨方面还借鉴当时广东省的模式建立了华侨农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不断取得伟大成就,更多的朝鲜华侨陆续选择回国发展。
  第二,朝鲜华侨是朝鲜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变迁受朝鲜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显著。中朝两国在抗美援朝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朝鲜政府曾经非常照顾旅朝华侨。但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朝关系的变化,朝鲜政府在对华侨施行的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改变,这成为华侨选择归国还是留朝的重要推动因素。

标签:朝鲜 华侨 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