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周记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寓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对于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时代解读和历史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17-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基础性问题。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乃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所有成就和进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挫折,从根本上讲都与能否科学回答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时代诠释和历史实践,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一
  毛泽东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应当把它“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1 〕 (P533 )相反,教条主义者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科学特质,“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2 〕 (P797 )他们看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信徒,其实是纯粹的主观主义者,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因而,他们之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必然影响,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并由此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曾经讲过,“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3 〕 (P126 )
  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充分实现,脱离活生生的“具体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势必要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早在1956年,邓小平就曾深刻指出,“反对主观主义有两个方面,即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经验主义,就是只看到一些具体实践,只看到一国一地一时的经验,没有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两者我们都反对。” 〔4 〕 (P259-260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系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讨论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全党全国范围内重新树立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新学风。邓小平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5 〕 (P291 )这种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既从根本上保证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连贯性和思想承继性,又在内容上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创新性和理论开放性。江泽民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6 〕 (P9 )
  江泽民十分重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个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7 〕 (P335 )江泽民强调,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200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第一次用“与时俱进”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开放的理论品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7 〕 (P282-283 )正是以此为认识前提,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
  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丢,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在实践中运用,如果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胡锦涛着重强调,我国改革开放的首个“宝贵经验”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8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系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回答“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时,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秉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在实践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还要深谙中国基本国情。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9 〕 (P115 )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党内却长时间盛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俄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由于这种错误倾向从根本上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使之陷入绝境。就此,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其实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没有学到。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9 〕 (P187 )正是在与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和分析革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延安整风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提高全党全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成功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并科学实践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有益的探索。
  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破除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 (P373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7 〕 (P536-537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就成为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历史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明确强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7 〕 (P538 )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同时又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可见,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是这两大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三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科学地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别问题的结论”区别开来,带领全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探究出了一条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以完备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针对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或曲解,恩格斯曾鲜明地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10 〕 (P681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项伟大历史工程并能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并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毛泽东看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典型的中国学术用语作了精当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不仅将其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还将其提升为党的思想路线。在长时期的革命实践当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遵循“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就开始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仅仅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特征,立足于中国实际,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治国目标出发,客观分析中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深刻揭示和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目标、发展动力、政治保证、领导和依靠力量等理论和实践命题,从根本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深刻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3 〕 (P300 )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集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意味着要通过促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要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意味着我们党要积极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努力形成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能动作用思想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着党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思想的新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来有效应对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及“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当前情况下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一系列新的、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同时又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之,正是紧密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时代主题,从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三个问题维度出发,分别就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集中且充分的科学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感召力,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共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王建军

标签: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出发点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