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时间:2017-05-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一历史导学案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河姆渡遗址中,伴随大量稻谷出土的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这说明河姆渡人( )

A.非常聪明和勤劳B.已从事原始农业

C.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D.开始制造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出土的物品可以看出,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故选B。

答案:B

2.我国古代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使用木石农具

C.实行撂荒耕作制B.以“刀耕火种”为主 D.使用畜力牵引的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使用畜力牵引的工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即铁犁牛耕的出现,故D项不符合古代原始农业。A、B、C三项符合古代原始农业的生产特点。

答案:D

3.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解析:骨耜、石镰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耧车是汉代开始出现的播种工具;本题应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出现。

答案:D

4.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

A.隋唐大运河

C.郑国渠B.都江堰 D.灵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中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可知该水利工程是四川的都江堰。

答案:B

5.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显著特色。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介绍,正确的是

( )

A.西周后期开始出现牛耕

B.秦汉时期修筑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C.犁壁出现在汉朝

D.耕耙耱技术形成于北宋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修筑于战国时期,耕耙耱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所以排除A、B、D三项。

答案:C

6.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成形期”,春秋战国及秦汉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形期,①出现在春秋战国之前,④发生在唐代,故排除,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B

7.《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

答案:C

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理解材料的含义。“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了安土重迁的思想。③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东汉“二牛抬杠”到唐代曲

辕犁的演变,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扣材料,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要对材料二中每句话进行分析、判断,“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要结合“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综合分析,需要思路开阔。

答案:(1)变化: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直接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其他经济因素的成长。

篇二: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高一政治导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新授课 使用时间 星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 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⑦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⑤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②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

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标导学】

(一)商品X k b 1 . c o m

1、含义

商品是用于。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含义:使用价值是指 。

(2)价值

含义:商品的价值就是指。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2、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 的 。

3、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

4、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 ,它是 的体现。

(2)根源:在于货币的 。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所具有的其他一切商品 的职能。

B.计量单位:

C.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 表现出来的。

D.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 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 含义:货币充当的职能。

B.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对生产者的启示:

含义:以 为媒介的。

公式:

启示:

C.特点: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用 的货币,不能用 的货币。

(4)其他职能: 、 、

5、货币流通规律:

(三)纸币

1、产生。

2、含义。

纸币是 。

3、纸币的优点

4、纸币发行规律

(1)发行规律:

(2)回忆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合作探究】

1.【思考】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探究】P6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4.判断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购买力也由国家决定。纸币发行的越多越好?

【当堂达标】

1.商品交换的本质是( )

A.物与物相交换的关系 B.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C.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D.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2.从货币的产生看,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因为()

A.扩大的物物交换,使商品交换越来越困难

B.它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

C.一般等价物具有固定性

D.一般等价物能充当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这个公式说明()

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②买和卖两种行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③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④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A.①③④ B. ①②③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是()

A.代表商品的价格B.价值不变的商品

C.现实的货币 D.观念的货币

【课后练习】

1.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每个生产者的具体劳动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关系

C.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

2.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这表明()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

B.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仍然是商品

C.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D、金钱作为货币,其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这是因为()

A.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表明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数量关系

B.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大小

C.现实货币放在商品上容易被偷走

D.用观念上货币来说明商品的价值表明可以讨价还价

4.货币之所以能度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 )

A.货币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B.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人们乐于接受

C.货币本身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有价值,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5.“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这是因为()

A.纸币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基本职能

B.流通中的纸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C、纸币发行量是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的

D.纸币的面值是不固定的

6.通常在一定时间内,在商品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发行量()

A.与待销售的商品量成反比B.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C.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与人民币自身价值成反比

7、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表现的?

本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当堂达标】CBAC

【课后练习】DBACC B

7、(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交换劳动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职能表现出来的,即通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表现出来

高一政治导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时 信用工具和外汇

课型:新授课 使用时间 星期

【作业反思】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两种结算方式②信用卡的优点③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④懂得外汇的含义⑤理解汇率的变化⑥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和支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在生活中使用信用工具的意识

【课标导学】

㈠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

1)人们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 和 。

现金结算是指。

转帐结算是指。

2)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 和______

2、信用卡

①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 、 、 、 等 或 功能的 。 ②银行信用卡是 。

3、支票

①含义

②分类:支票可以分为 和 。

使用:

㈡外汇

1、含义

外汇是 。

2、汇率

1)含义

汇率是 。

2)变化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含义

是指对内,对外 。

2)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使用过信用卡吗?现金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探究二】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当堂达标】

1.现代生活中使用信用卡的优点有()

①简化收款手续 ②节省交易费用 ③任何人都可以申请

④方便购物消费 ⑤增强消费安全

A.① B.②③C.①②③④D. ①②④⑤

2.以下对汇票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分电汇和信汇

C.汇票可用于异地贸易,方便安全 D.汇票由持票人签发

3.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它出现以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

A.是否是商品

B.是不是由某种商品固定充当

C.是否具有衡量商品价值和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D、是否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有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有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简要评述。

【课后练习】

1.对支票这种信用工具,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客户定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B.出支票对受款人任意签发其数额

C.支票分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两种 D.转帐支票可以于异地贸易

2.以下对外汇认识正确的是( )

篇三:高一历史第10课导学案答案

第十课答案

问题引领:

1.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

(1)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小,外国商品没有市场。 而且国内的手工业较发达, 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在国外广受欢迎。

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 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列强,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对战争是预谋已久。而中国方面:(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2)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和不定,组织抵抗不力。

【预习自测】

1.C2.C 试题分析:因为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3.A 试题分析:考察近代列强侵华。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简单的把其认为是中英战争,掩盖了其侵略本质。故应选A。BCD项多少都能体现对此事件的价值判断

4.C5.D7.A 8.C9.B10.C 11.C

【合作探究】

6.这种观点不对。因为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极力扩大海外市场,开拓殖民地。而封建统治下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它们的侵略对象。中英之间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将因其他借口而发生。 12. (1)需求:英国资产阶级迫切想打开市场。理解: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

(2)趋势:呈上升趋势。态度:清政府进行了严厉的禁烟运动。分析态度: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杜绝鸦片走私的决心和措施,因为走私总量在不断增加。

(3)事件:指虎门销烟。理解:所谓“暴行”也指此事件,说明英国政府对中国禁烟的强烈不满,但销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正义行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

是壮举。基础:指中国主权丧失,使中国沦为听命于英国的非主权国。英国的决定:英国决定使用武力。

标签:高一 答案 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摩擦力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