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的比较阅读|小学生怎样学好语文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比较阅读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训练思维的有效方法。主要的方法是:比较阅读和求同思维的训练,重在异中求同;比较阅读和求异思维的训练,重在同中求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比较阅读 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的能力。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阅读思维过程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评析和鉴赏阅读思维的“基本功”。因为任何层次的评析和鉴赏都离不开对阅读材料的某个方面的鉴别,而要鉴别就离不开“比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比较能力的读者能顺利进行评价和鉴赏审美的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比较阅读训练,笔者有一些具体的见解,以和同人探讨。
  一、比较阅读和求同思维的训练
  1.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把阅读对象和它差别很大的材料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即为异中求同,它是比较阅读的重要方法。在材料的对照阅读中,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某些规律,进而归纳、概括出某些相同的思想主旨、某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规律等。这个活动首先要求老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材料,为学生多方面选取课内的或者课外的有价值的对比性阅读训练的材料,不然对比阅读活动就会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思维训练价值。其次,老师要善于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两篇文体风格、思想内容、表现技巧、文章结构等方面差别很大的文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最后得出它们在以上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的相同点、相似点。这样的异中求同往往更能感知和发现材料中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
  2.异中求同不仅是将差异较大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有时候也要把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的相同体裁、近似风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和某些规律。这在单元教学中表现得极为突出,每一个语文教学单元,编者往往将风格相似,体裁相同的作品放在一起,这样很便于比较阅读的教学训练。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问题,对同体同类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就会在阅读操作中,摸索到某一类型的读写规范,并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从而为建立起更高层次的知识序列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教授《拿来主义》和《我若为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杂文的基本特点,我让学生用心对比两篇文章的语言、说理的特点、艺术手法等,找出杂文的共同特点来。学生用心阅读后,通过深入思考和对比,终于归纳出杂文的基本特点为――形象化说理。这对学生以后的杂文学习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叶老说的好,学生自行领悟的知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恰好说明了比较阅读这个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二、比较阅读和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通过把要学的对象和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间的不同点来;它是同中求异,是更高层次的比较阅读。我通常是引导学生将作者、体裁、题材、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篇章结构等某一个方面不同其他方面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特色、感知差异、探讨新颖别致的知识。比如,我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这两篇词作皆为宋词,都用了典故,二者又都是豪放词人,表达的都是不得志的思想情感,但是细细比较它们在上述诸多方面的情况,就会发现它们还是存在一些不小的差别的,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认真比较思考后,找出了苏轼和辛弃疾的思想情感方面的差异来。学生认为,苏轼豪放在于对人生的感慨,辛弃疾的豪放在于抗击金兵的豪情;苏轼的情感偏于个人小圈子的失意,辛弃疾的情感偏于爱国的壮志受抑;苏轼的用典飘逸,辛弃疾的用典沉郁;苏轼的思想富于道家,辛弃疾的思想多在现实。如此训练,学生在比较中同中求异,思维的触觉异常灵敏,感悟语言和作品思想的能力越来越强,收效显著。
  另外,除了上述利用课本上固有的材料作对比外,我还自己设计了很多教学用的对比性材料,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探索阅读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作为对比性阅读教学,恰是训练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摸索探究,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致力于培养其审美能力为目的,使我们的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自读自探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学习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必然倍增阅读的欲望,提高自读的积极性,我们也便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的了。
  参考文献:
  [1]张定远.阅读教学文集[M].新蕾出版社.1983(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叶奕乾主编.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0).[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高级中学)
  编辑/王超

标签:语文教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