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论有限度理性视阈下的有效教学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有限度理性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将会是教学领域内新的价值诉求。在育人观上,应以“满意”为理念助学生成长;在价值观上,应使教学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观上,应明确复杂情境下教学的不确定性;在评价观上,应重视评价过程中的有限理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限度理性;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03-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关于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到目前为止,关于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在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类:一类是针对教学结果的有效性来界定有效教学;另一类是根据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特征或教学的评价指标来界定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以有限度理性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育成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的一种教学观及教学行为。
  2 关于有限度理性
  “有限度理性”这一思想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首先提出来的,该思想基于哲学、认知科学和现代经济学的思考。是对传统经济学提出的“完全理性”的修正。西蒙认为,人们虽然具有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综合、分析和行动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认识上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度理性。有限度理性认为,受信息的不完备性、情境的复杂性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比较现实的取舍标准只能是挑选一个所谓“满意”的方案,也就是从能够满足原定目标的最低要求的方案中进行选择。
  二、误入险境:有效教学走向绝对理性
  所谓绝对理性,是指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有效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浓重的“理性主义”色彩。二战后,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及实证科学思想的影响,整个世界走上了迷信科学、崇尚理性的不归路。人们追求高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提高竞争力。
  1 育人观:效率至上的经济学育人理念
  “我们这个时代,大学各系越来越要求通过展示它们为所教学生增加的使用价值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他们的评判标准是选择该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以及该系获得外来经费的数量。这些标准最终使大学的决策降格为经济决策……因为这些系拥有能够使经济价值增值的技术革新能力”。马克?莱索的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当前全球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技术化时代下教育决策的经济化倾向。
  纵观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下至中小学上至大学,都充斥着鲜明的经济学育人理念。在中小学,班级规模的无限膨胀,学校和教师对标准化、程序化教学模式的狂热追求,对标准答案的顶礼膜拜,对安分守己、听话乖巧且分数高的学生的无比偏爱,对高升学率的盲目追捧,等等,无一不是对效率至上的经济学育人理念的诠释。对于学校来说,这样做无疑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经济回报。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它扼杀了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被“物化”,甚至被“异化”,异化为“知识的容器”、“分数的奴隶”,异化为虚无缥缈的“成人”、“政治人”、“单面人”和“空心人”。这样的教学实质上是“伪有效教学”。。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却让人痛心疾首,商业文化氛围充斥着大学校园,专业设置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读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的思想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认同……高等教育在高效率、批量化生产加工和输出高学历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却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完整性,这样的有效教学实际上是“反人性”的,离开了人的现代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完善的人”在现代社会开始逐渐走向消解。
  2 价值现: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
  在经济学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中,学生被当成流水线上的原料,是待加工的产品,因而他们不能也不可能逃出主体地位失落的命运。在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之下,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只需接受,无需过问,教学由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异化为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师处于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教学一旦为工具理性所统治,把知识和分数作为根本追求,教育就不再是给予生命自由和幸福的福祉,而成为生命的痛苦之渊”。我们看到过一则新闻:2011年9月19日,江西省九江市三名小学生因不堪作业重负而相约自杀,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深刻反思。
  3 教学观:程序化的科学方法备受推崇
  步入工业社会以来,以科学为中心的理性成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近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学科由数学到物理学再到心理学,这一轨迹也反映了科学和理性在社会中所占据的统治地位。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教学被视为一种技艺,知识和技能可以进行程序化设计,教育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总有科学方法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斯金纳的程序化教学思想备受推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被异化为技术人员。教学实践被异化为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被异化为生产线上的原料,可以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忘记了只有先将学生培养成“人”才能使其成为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
  4 评价观:“投入一产出”模式的经济效益标准
  现代工业社会以来,基于“投入―产出”的行为主义、操作主义、教学工艺学等观点主导着教育,成为宰制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有教育教学目标、方式乃至考核等,无不被烙上这一印记。吴永军的话充分反映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技术社会下经济学思维充斥着教育的诸多方面。“经济效益本位”的评价观具体表现为对升学率和所谓“教学质量”的盲目追求。放眼望去,以升学率高低为标准来评判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些重点学校无一不是升学率极高的学校,升学率上去了,学校的生源自然就会充足,经济效益跟着也会上去。这种以经济效益为标准的评价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有效教学产生了误解:凡是能提高升学率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殊不知,人是主体的人,人的自由与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由与超越“培根厚本”。夯实基础,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价值重构:有限度理性指导下的有效教学
  1 育人观:以“满意”为理念助学生成长
  按照西蒙的说法,传统经济学“经济人”的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实际上只具有有限度理性。有限度理性不同于理性,也不同于非理性,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思想。
  “作为决策人,比较现实的选择标准只能是挑选一个所谓的‘满意’的方案,也就是从能够满足目标的具备最低要求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同样,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育人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只能按照“满意”的 原则来组织教育活动。教育本身是一种“慢的艺术”,从根本上讲是“非效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必然是“非有效教学”。“满意”原则指导下的育人理念,则充分考虑了教育系统及人本身的因素,努力使学生得到最低限度的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提高最低限度的标准。我们说,有限度理性指导下的教学必然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2 价值观:应使教学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标准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裴娣娜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现代化的终极目的。而我们认为价值理性的本质是超越人类认识成就本身而直面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是那些客观存在而不受外界条件限制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价值理性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化的终极目的是相契合的,价值理性在教育活动中的适度张扬定能给教学带来蓬勃生机。因为它做到了“以人为本”,适当考虑了学生的需求,不再把学生当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协同繁荣。在这里,教学活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边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适应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由师生共同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学处处演绎着有效的真正含义。
  3 教学观:明确复杂情境下教学的不确定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们普遍养成了对科学和理性盲目崇拜的心态。教育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机器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然而,在应用了新技术、新手段后,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并没有给教学带来惊喜的变化。相反,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落为“分数的奴隶、“知识的容器”,培养出来的人才千篇一律,毫无丰富性、多样性可言。
  近期的研究表明,教育在本质上是属于人文科学而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它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各门科学的总称。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阅历经验。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便是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没有固定的范式和模式。
  4 评价观:重视评价过程中的有限度理性
  有限度理性指导下的评价观承认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重视学生的发展,因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体现在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上。费尔巴哈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教育事业也应该把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作为最根本和终极的追求。因而,我们要充分考虑有效教学的真正意义,纠正传统的评价理念,在有限度理性指导下对教学活动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客观考虑现实条件和人的认知的局限性,参照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追寻学生成长中的“天性”。
  [责任编辑:张华]

标签:限度 理性 教学 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