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格言 > 正文

联觉在广告中的运用 [论音乐教育中通感联觉运用的可行性]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当前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艺术审美的特殊性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而音乐教师也总是困惑于音乐审美特征及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问题。此文就音乐审美的特殊性与适度利用其它艺术通感联觉等问题,提出观点试以阐释,以期更加深入了解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并认识由此引申出的它与音乐实践和其他艺术学科之关系;切实提高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特殊性;艺术通感联觉;适度利用
  音乐审美教育在当今国民素质教育中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可是,音乐审美本身是既具体又抽象的对象,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而往往却又显得难以捉摸、难以界定。因此,尽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最有效率和热情地接受音乐教育,不断培养、净化和提高国民普遍的音乐审美素质、能力和水平,在我们这个现代文明日益异化、文化艺术日益创新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艺术审美的特殊性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而音乐教师也总是对音乐审美特征及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问题感到困惑。
  
  一、音乐表现的审美特征
  
  经常听到一些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这样问“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小溪、流水、鸟鸣”;在很多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绘声绘色地、使用大量华丽精美的文学语言讲解某部音乐作品;而广播、电视中也使用着大量的“乐曲解说”。于是我常常处于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状态里,禁不住地从内心里追问:“音乐艺术的审美有什么特点?”、“音乐能否用语言去解释?”、“能否利用造型艺术去找所谓的通感?”、“对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到底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这些理不清、剪还乱的问题始终纠缠着、困扰着我;其实,上述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涉及了一个音乐审美意识中的问题,既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音乐审美过程中只有清楚音乐表现的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音乐,达到更高的审美体验。
  什么是音乐表现的审美特征呢?查阅了多种文献资料,古往今来很多专家在其论述中均给以了一定的阐述,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丰富灿烂, 从孔子开始到《乐记》为最高峰的先秦儒家学派的音乐理论,认为音乐是外界事物触发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的,但更重要的是有益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治乱兴衰。其着眼点更多的不是音乐的本质、美的本质,而是音乐的功能。
  音乐审美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进行音乐审美体验的时候出现障碍和迷惑,比如当您听到一首古琴《高山流水》以后,一定会觉得它非常优美,但一旦有人问您“这首乐曲给了我们什么”,也许就会感到迷惑不已,作为听众我们的知觉体验到的音乐作品是怎么样的呢?真的是知音难觅吗?一种对我们来说风格类型完全不熟悉的音乐,只能引起我们某种情绪类型上的感受,它不可能使我们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感情内容;而且音乐的音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确与现实内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导致听众与音乐之间永远保持着一种距离。另外音乐审美的特殊性也使音乐表现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当然,造成这种情况不止这些方面,从审美个体看,个人经验、知识背景的不同等等因素,都会导致音乐理解中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二、相关艺术的通感联觉
  
  从音乐美的特殊性角度来分析,在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音乐教师能否利用一些更具象的艺术去辅助,这就关系到另一些问题:艺术有相通性吗?能否利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解释音乐的审美活动呢?心理学认为,人类有机体分析器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大脑皮层中诸多的感觉神经兴奋点是相互作用的,即所谓的通感。通过通感而产生联觉,就可以把从不同知觉途径获得的信息做由此及彼的联系;因此,人们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常常出现以语言或者视觉形象来解释音乐。事实上,音乐自身音响结构的张弛、强弱、快慢等能引起听者联觉对应,从而产生某种程度的确定理解和感受。
  在审美创造过程中,运用通感来形成具有多感性的新奇的审美意象,是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的表现。艺术通感提供给欣赏者的审美观照对象,是能够同时刺激欣赏者多种感官的奇妙意象,可使欣赏者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沟通中,去再造形象的美,并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韵味。
  
  三、音乐教育的联觉运用
  
  在我国新一轮课改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鉴赏”被摆在了音乐教学领域的第一位,这既是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小学音乐实践决定的,又是由我国师资欠缺等现实国情决定的,更是由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
  在通过联觉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启发性、描述性、恰如其分的语言,但是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当要说明音乐的表现内涵,而决不是阻碍性、解释性。再如,让孩子们画图来“说明”正在听的曲子,这种方法是错误地以为一种介质的艺术性可以被翻译成另一种,它不是让人注意音响中最有感染力的地方,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外在于音乐本身的一些方面。实际上,人在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时候,注意的分配度是不同的、有所侧重的,就如“在写作业时听音乐”与“在欣赏音乐时随手涂画”大脑注意的分配比重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要利用绘画来辅助音乐欣赏的话,也是要注意音乐的时间性和转瞬即失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找到最初、最强烈的感觉下,迅速用简单线条或色块表示出通感,并且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听赏与鉴别。一次省教研探讨活动上,大家讨论《野蜂飞舞》的理解,“在欣赏过程中配合用动作和画表达,哪个更好”,底下众说纷纭。我却觉得,不管用哪种方式,都有其优势,舞蹈能活跃身心,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动感;线条能使学生更关注音乐注意聆听;关键是在做这些综合活动前,教师要分析乐曲的节奏为密集型,线条旋律走向(波浪起伏大小),然后在课中作好提示分析,讲清楚活动要求,如果学生用动作表示应该用细碎步伐,走的线路可以有大小、方向、高低的变化;学生用画表达则用细点或曲线更合适,画出野蜂飞舞的状态;然后还是要保证音乐本体意识,并强调要求反复聆听多次感受。
  结语:从音乐美学的特征及艺术审美之间的通感联觉现象来看,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从业者,应该系统而深入地去了解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并认识由此引申出的它与音乐实践和其他音乐学科之关系。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时候,首先是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作品中各“音乐表现要素”,确保音乐本位的理解,雷默在其《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有一句精辟的语言表述:“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在保证音乐本体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可适当利用其他艺术门类的通联感觉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1983第2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乐教论”》刘楚材著
  (2)《音乐美学史学论稿》199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4)张次?主编《音乐美学》1994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5)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2003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
  (6)于润洋译《卓菲亚?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标签:可行性 音乐教育 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