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格言 > 正文

白吟_那些诗歌不是白吟的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陈思呈 女,1976年11月生。我想了很久,如何才能在短短的简介里,貌似低调实则显眼地体现我的优势,体现我是一个文武双全、雅俗共赏的人。征求了身边很多人的意见,最后我决定这么写:文能写报纸专栏,武能带自家孩子;雅能读书,俗能上班。
  
   孔子说的“亲亲相隐”,对孙悟空自然是对牛弹琴,老弱父亲对于独子的依赖性,普通老百姓对“没有儿子”的惶恐绝望,也是孙悟空想象不出来的。
  
   高太公倒是很有现代眼光的,一眼就看中猪八戒属于这种“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潜力股。
  
   那一大堆渔樵对答的诗,在我看来,不是说书过程打发时间用的,它们的意义在于:一、为了反高潮,二、为了无厘头。
  
  三个老百姓
  
   老有人问我喜欢《西游记》是不是因为喜欢乱力怪神,专门与老夫子对着干?其实《西游记》里写平凡百姓的地方,也特别让我动心,比如这样的情形――只听得呀的一声,柴扉响处,走出一个老者,手拖藜杖,头顶羊裘,身穿破衲,足踏蒲鞋,柱着杖,仰身朝天道:“西北风起,明日晴了。”
   这是第五十回,师徒几位行到金兜山,孙悟空去化斋,一个筋斗往南行,遇到这老儿。谁知这老头家况贫困,说:“实不瞒你说,我家老小六七口,才淘了三升米下锅,还未曾煮熟。你且到别处去转转再来。”孙悟空不信,使个隐身法儿径走入厨中看处,果然那锅里有半锅干饭。便满满地压了一钵盂走人。――当年读到这里我好生操心,回头那老头儿发现锅里三升米失踪大半,一家六七口当天晚餐吃啥呢?
   《西游记》里,有三个平凡百姓给我印象较深。分别是:一个山林庄园主,一个老小资,还有一个苦命老实人。
   山林庄园主叫刘伯钦(刘太保),唐僧一出长安就遇到他了。当时唐僧的两个随从被“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吃掉了,唐僧一个人孤零零“向前苦进”。走了半日,荒野无人处,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面有几条长蛇盘绕,唐僧衬身无地,完全崩溃了。刘太保正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刘太保给人的主要印象是:MAN。他打虎动作勇猛,他的打扮神威:头上戴一顶艾叶花斑豹皮帽,身上穿一领羊绒织锦叵罗衣,腰间束一条狮蛮带,脚下踩一对麂皮靴。环眼圆睛如吊客,圈须乱扰似河奎。――这些都很吸引人,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其山林生活风情。
   我听人说,《西游记》里的吃,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你想想,四个老和尚,能吃出啥?但是,错了。素食做得好,简直比荤菜还要吸引人,比如刘太保家的老母,就深懂这种生活智慧。当时,唐僧在那里唧唧歪歪地声称自己不吃肉,刘太保十分为难,因为“寒家历代以来,不晓得吃素”,就是素菜,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两眼锅灶也油腻透了。
   刘太保他妈说,她有办法。先叫媳妇将小锅取下,着火烧了油腻,刷了又刷,洗了又洗,却仍安在灶上。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粟米,煮起饭来;又把些干菜煮熟,盛了两碗,拿出来铺在桌上。
   每次我看到这里,就满口生津。其实这“山地榆叶子”做的茶汤未必很好喝,也许有点苦,但那苦味在这里就是一种清香。而“黄粱粟米”的口感也未必好,也许比较粗糙,但那粗糙在这里就是天然。至于“干菜煮熟”,也无端让人觉得开胃下饭。
   食物这东西,还真不是越贵越好吃。这餐饭这么有感染力,大概是因为唐僧刚遇大难,心有余悸,这时体味刘太保家这么平安的家常生活氛围,要是立场不坚定的,估计从此和尚也不当了。
   刘太保家让人称奇的还在后面。那天晚饭后,一般夜生活总是要有些娱乐的,唐僧一个老和尚,也就只能参观参观刘太保家。刘太保先带唐僧参观了一座草亭,里面有些枪刀叉棒,唐僧胆小,坐坐就走。又走到一座大园子,当时是深秋,周围都是菊蕊堆黄,枫杨挂赤。呼的一声,跑出十来只肥鹿,一大阵黄獐!见了人,也不怕,也不惧,只是“昵昵痴痴”。
   我看这一段,总在“一大阵黄獐”那个量词上出神,一大阵!想想有这样一大群宠物,该是多大一座园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比于刘太保,通天河边陈家庄的陈澄老儿,又是另一种风格。陈澄的生活情调是优雅的、精致的、有文化的、有典故的,我说的老小资就是他。
   当时金鱼精作计,七八月天降大雪,把唐僧等阻在老陈家里,老陈怕唐僧无聊,准备了很多娱乐。
   先是清谈,唐僧、陈老以及邻叟坐而论道,僮仆一会儿送热汤洗面,一会儿送滚花乳饼,早斋吃完了,叙不多时,午斋又相继而进。简单地说,唐僧在陈家庄滞留的生活就是:吃饱就聊天,聊累了又吃。
   还有,赏雪洞。猪八戒没文化,听到赏雪洞,就说这有什么好玩的?雪洞其实是花园里一处避风观光点,优点是看得到雪景幽雅,又可生火取暖,很舒适温馨。
   陈老的雪洞里,便是“那里边放一个兽面象足铜火盆,热烘烘炭火才生;那上下有几张虎皮搭苫漆交椅,软温温纸窗铺设”。雪洞四壁还挂着几轴名公古画,“七贤过关,寒江独钓,叠嶂层峦团雪景;苏武餐毡,折梅逢使,琼林玉树写寒文。说不尽那家近水亭鱼易买,雪迷山径酒难沽。真个可堪容膝处,算来何用访蓬壶?”大家看着名公古画,发思古之幽情,又体味现下生活之雅趣。
   陈老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像赏雪洞这样的文化活动,还有邻叟若干参加,大家在雪洞里喝香茶、炖暖酒,抬桌围炉,谈古论今,陈家庄的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真是不低。若不是金鱼精来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很高的。说他是小资,都有点委屈了,如此看来,也许算得上一个中产吧?
   我要提的第三个老头,命最苦。在第五十六回,取经团打死蝎子精,继续上路,又到朱明时节,这时来到山间,遇到几个拦路强盗。孙悟空一时兴起,将他们全打死了。
   唐僧斥骂了一番,?唆了一番,然后取经团来到一座小村。
   这小村平和喜乐,乍一看真像陶渊明那个小村庄,“村犬吠,晚鸡啼,牛羊食饱牧童归”。他们投宿那家的老头姓杨。杨老头热情憨厚,接待他们吃饱喝足后,又和他们在灯下闲聊。
   唐僧问到老杨的“令郎”,老杨说自己的儿子不学好,结交了狐朋狗友,干着打家截道的勾当。但是,独生子女,再不才也要留着他给我送葬啊。
   我们古代中国人,有“亲亲相隐”的传统,《论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对叶公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才是正直,孔子真是一个有平常心的人。
   杨老头其实不算彻底的“为子隐”,面对陌生的投宿者,也掏心掏肺,感叹身世。真是心地朴直,不加设防,很快地,他便为自己的朴直付出了代价。
   半夜里,老杨的儿子带着他那帮狐朋狗友回家来了,在院子里看到白马,知道是孙悟空一伙,大家商量要把唐僧师徒几位剁成肉酱。杨老头赶紧到后园叫醒唐僧,让他们快逃。
   强盗连夜追赶,第二天日出时赶上唐僧。也真是命中注定,“蛇头上的苍蝇,自来的衣食”――送上门来找死,孙悟空把全部强盗打得落花流水,并问哪个是老杨的儿子,特意将老杨的儿子割下头来,血淋淋提给唐僧看。
   真让人不能理解。按常规思维,孙悟空打杀其他强盗尚可理解,念在老杨那一番款待以及相告之恩,原该对老杨的儿子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才是。但孙悟空不愧是齐天大圣,与寻常人的思路刚好截然相反――杨老头自己下不了手,他就替他来个大义灭亲!
   想来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实在不能理解杨老头的凡人情感吧。孔子说的“亲亲相隐”,对孙悟空自然是对牛弹琴,老弱父亲对于独子的依赖性,普通老百姓对“没有儿子”的惶恐绝望,也是孙悟空想象不出来的。
   这是唐僧第二次成功地赶走了孙悟空。本来,一直反感唐僧动不动念那“话儿经”,杨老头这一节,我是唯一一次赞成唐僧的。
  
  丈人的心――说说高太公
  
   听说现在流行这样的择偶标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父母双亡”是“有车有房”的重要保证,如果“父母”不“双亡”,那“车”那“房”就有可能注入水分,这类好处都可能要分一瓢几瓢出来。所以,这里的“父母”一词应该看作一个统称,包括需要负担的一切亲戚,比如无经济收入的兄弟姐妹。
   高太公倒是很有现代眼光的,一眼就看中猪八戒属于这种“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潜力股。
   高太公没有儿子,只生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成了泼出去的水,嫁了人。高太公打算给三女儿高翠兰招个上门女婿,与自己“同家过活”,其实就是侍候自己,“做个养老女婿,撑门抵户,做活当差”。这个如意算盘,也是出于老无所依的恐慌,倒可以理解。
   猪八戒当时的情况是“福陵山上人家,姓猪,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愿与人家做个女婿”,这就是高太公所说的“无根无绊”。要做上门女婿,“无根无绊”很重要,可以安心地呆在高家,把一腔热血一把力气全花在高家的土地上,一点也不外逸。
   猪八戒的“有车有房”体现在:“耕牛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禾田,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在高太公生活的那个农业社会,手能挑肩能扛,就是资本。
   这如意算盘真是啪啪乱响,高太公很满意,如果猪八戒没有露出他的妖精嘴脸来的话。猪八戒的妖精嘴脸一露出来,高太公马上后悔了,他的择婿标准也马上改变了,原来是要找个“无根无绊”的,现在呢,高才告诉孙悟空他们,高太公第一嫌败坏家门,第二嫌没个亲家来往。
   高才作为高太公身边的长工,最有机会得闻主人的心声,更有下层人民对世情的深刻体会。“没个亲家来往”听起来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很严重又很微妙的问题。
   高太公真的很想有个亲家走动么?他有那么爱热闹吗?我看未必。他最初看中猪八戒“父母双亡”,这会儿突然又看重起“亲家”来,只因为猪八戒出现身份危机了,亲家代表的,就是身份。
   猪八戒是个横空出世的妖精,背后当然没家人,对于高太公这本是实惠和方便,但天上确实不会掉馅饼,高太公不能白捡便宜,他最大的实惠恰好也是最大的危险。
   安全比实惠更重要,安全取代实惠成了高太公首要考虑的问题。
   我的老家,是个与高老庄有点相似的小城,老家人对婚礼的重视程度,给人一种错觉:一个漂亮的婚礼简直胜于婚姻本身。婚宴上,大家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在新娘新郎上,而是越过这对新人,看到了他们背后的家族。于是大家一边观察,一边窃窃私语点评对方的家人,包括他们的经济实力、人脉资源、外貌基因,甚至凝聚能力、繁衍生殖能力等等。
   所以,一场婚礼就是一个绚烂的舞台,展示的是这个婚姻后面的家族情况,展示新人双方是否门当户对,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结婚,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说起来,猪八戒作为妖精其实对高太公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坏处,第一,他对高翠兰十分疼惜,顾家,怜香惜玉。第二,能挑会扛,做农活是一把好手,在家里肯定是挑大梁的角色。第三,好相处,据我们对猪八戒的了解,他的情商很高,在高老庄里,肯定也是一颗开心果。
   但是,这些实质性的好处在一个身份危机面前,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名不正言不顺,门不当户不对。当猪八戒变回妖精,高太公作为一个传统儒家社会里的乡绅,顿时被传统观念上了身,觉得女儿这门亲事真是罪孽,简直乱伦。
   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门当户对”是主要价值观之一。在猪八戒以前,曾有一个叫刘兰芝的女子,说不出有多么贤惠优秀:“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但是待到“十七为君妇”,却“心中常悲苦”。悲苦的原因并不是夫妻感情不好,而是因为得不到婆婆的欢心,最终被婆婆遣回娘家。
   婆婆怎么就不待见刘兰芝呢?用焦仲卿的话说,刘兰芝“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刚接触这首诗时,我们还是中学生,按捺着不解和愤怒往下读,最终知道,婆婆看不惯刘兰芝的原因是――出身问题。刘兰芝的出身是“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而焦仲卿的出身则高贵一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还在念中学的我们,实在无法接受刘兰芝她婆婆的变态程度,觉得她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才知道,刘兰芝婆婆并不能因此被评为天下第一恶婆婆,因为在这片国土上,跟她一样注重门户的人,实在太多了。魏晋时代,姓王和姓谢只能通婚,不能跟外姓结婚,连一个姓氏都跨越不过。高太公对猪八戒的态度,也许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寓言化的显示吧。作为寓言的极端化,猪八戒干脆连人都不是,是妖。
   其实我也不是要批判“门当户对”的观念。我只是想说,“安分”,对我们的民族来讲,是一种多么重要的行为准则。门当户对,说到底也是安分,看重的就是身处于秩序里的安全感。
   我们的孔老前辈就很看重秩序,“忍无可忍”这一词就是用于违反秩序之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矣!”不扯远了,总之壁垒森严的观念深入民众之心。高太公的观念,是中国现实政治在一个乡绅心理上的无意识反映之一。
   有人说高太公势利,我想,他是一个心肠冷酷的现实人,但势利这个词并不是准确的形容。高太公后来也知道,猪八戒不是妖精,而是神仙,也就是传说中的“活菩萨”,地位够高了吧(题外话,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也是观音菩萨说的),但是高太公也不愿意高攀。
   成仙成佛,跟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远了,你是神仙也好,妖精也好,都是我生活之外的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土财主,高太公只希望猪八戒有多远滚多远,甚至连“除根”这样的狠话都说得出来。翁婿一场,临别前给猪八戒唯一的送别礼,仅仅一件新衣一双新鞋,还是猪八戒要求下“不敢不与”的。估计那时,高太公最惦记的不外是,猪八戒这吃货,吃了他高家太多的粮食。
  
  那些诗歌不是白吟的
  
   我看书,一般来讲,看到诗歌就跳过去了。但有一天突然福至心灵,觉得这样看书的方法很不对,吴承恩写那些诗不是为了占篇幅换稿费的。于是我仔细看了看,收获大大的有。
   1.两首月亮诗
   比如宝林寺之夜,唐僧和猪八戒就分别对月亮作了两首非常经典的诗。
   唐僧的诗作是这样的: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诗本是唐僧一向的风格,就是哀叹乡关日远,路途艰难,对影自怜,感怀身世。但是在那些让人不待见的、??嗦嗦的自怜自伤里,这一次,唐僧有个值得称道的创意:
  
   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都是药名,这是一首用药名集合起来的诗句。不知唐僧是被文曲星点了哪个穴位,突然有这样别出心裁的情调,让我们为他鼓掌!
  
   得到宝林寺众僧的五星级待遇后,唐僧出门小解,又开始对月吟诗,并要求三个徒弟陪他抒情。猪八戒扯住唐僧,让他“莫听乱讲,误了睡觉”,然后随口来一首:
  
   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涂业,摆尾摇头直上天!
  
   又是一首好诗!话糙理不糙,真正体现了八戒同学的猪生智慧。猪八戒同学用这首诗告诉我们,命运是不可能公平的,有人生来就不完美,比如有人天生就歪鼻、裂嘴、斜眼、瘸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个潘安,你说他是不是很痛苦?不如像猪兄那样看得豁达。顺应命运才能快乐,而顺应命运,并非自暴自弃。
   猪兄非但天生丑陋,也天生胃口大,笨拙狼坑,但那又怎么着?我自痴愚积下缘。这种痴愚的境界,足够我们体味多时。
   说起来,猪八戒还真是作打油诗的天才,在四圣试禅心那里,猪兄也有杰作,那是表达他的猪生价值――虽然人物丑,勤谨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耙,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
   好一句“虽然人物丑,勤谨有些功”,这一首诗与宝林寺对月吟诵的那首诗结合起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猪八戒对自己的猪生定位很准确,他既不自弃也不自负,更没有那些酸文假醋的自怜。
  
   2.几首打油诗
   除了猪八戒,其他人也作过妙趣横生的打油诗。比如关于孙悟空的轻功,是这样的:“上面无绳扯,下头没棍撑。一般同父母,他便骨头轻。”――把孙悟空说得跟个马戏团小丑似的,但人家吴承恩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还是宝林寺时,僧官形容过往的行脚僧的勾当,当即吟出打油诗一首:闲时沿墙抛瓦,闷来壁上扳钉。冷天向火折窗棂,夏日拖门拦径。幡布扯为脚带,牙香偷换蔓菁。常将琉璃把油倾,夺碗夺锅赌胜。――向火是烤火的意思,冬天把窗棂折下来,当柴烤火,夏天把门板拖下来,乘凉还是捣乱。偷拿牙香换蔓菁,蔓菁是一种菜名,总之就是拿寺里的财产换零嘴填肚子了。
   基本上,这些行脚僧就是一群流浪着的无赖,他们的所作所为,意外地为我们提供了明清民俗风情画,而这位僧官的诗才,更让我们赞叹,打油诗那是张口就来,妙趣横生啊。
   最具备打油诗创作天分的,还应数驼罗庄老李。那是第六十七回,李老头形容山南捉妖怪的和尚和道士的丑态及命运:
  
   那个僧伽,披领袈裟,先谈《孔雀》,后念《法华》。香焚炉内,手把铃拿。正然念处,惊动妖邪。风生云起,径至庄家。僧和怪斗,其实堪夸:一递一拳捣,一递一把抓。和尚还相应,相应没头发。须臾妖怪胜,径直返烟霞。原来晒干疤。我等近前看,光头打的似个烂西瓜!
   那个道士,头戴金冠,身穿法衣,令牌敲响,符水施为。驱神使将,拘到妖魑。狂风滚滚,黑雾迷迷。即与道士,两个相持。斗到天晚,怪返云霓。乾坤清朗朗,我等众人齐。出来寻道士,淹死在山西。捞得上来大家看,却如一个落汤鸡!
  
   听书的孩子们是没心没肺的,也没啥道德思考,他们在这两首打油诗里笑得前仆后倒,不管那个和尚和道士死得多枉,只听得那一句句滑稽的诗句,便毫无理由、义无反顾、热火朝天地爱上了《西游记》。
  
   3.好一番渔樵对吟
   《西游记》中还有一回,诗的篇幅多得让人摸不着头脑,那是第九回。讲到长安城外泾河边,两个贤人,一个渔翁叫张梢,一个樵子叫李定,两人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有一天,卖了肩上柴,货了篮中鲤,这两人到酒馆喝了个半酣,顺泾河岸边徐步而回。那情形想起来,真是清风徐来,无比适意。张梢就有几分得意,开始大抒其情:
  
   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人人晓此,人人不晓此。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清,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
  
   一直到这里,都很正经,很靠谱,而且文雅优美,很适合抄进中学生的“好词好句笔记本”。
   随后李定便说,张兄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清。张梢说,你山清不如我的水秀。有一首《蝶恋花》词为证,词曰,¥……―#¥%T!#¥~
   张梢吟后,李定又诵: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清,也有个《蝶恋花》为证,词曰,¥……―#¥%T!#¥~
   张梢:你山清不如我水秀,有鹧鸪天云,*%―……#%!
   李定:你水秀不如我山清,也有鹧鸪天云,*%―……#%!
  
   好吧,我打住,这样抄下去,就真的是在混稿费了。可是吴承恩当年没稿费这回事,他给这两位秀才编排那么多的吟诗作对,究竟为的是哪般?
   我仔细数了一下,他们一共吟了十四首,十首词、四首诗,最后两首还是联句,老长老长的。这一段辩论,共占三十二开全书的四个页码,也未免太长了,我又耐心将张梢同学李定同学那十几首诗词看了一遍,看看可否有跳出窠臼之语。一双拙眼看来看去,无非是“逍遥”啦“幽怀”啦一类文字游戏,都是重复仨俩字可以说清楚的话。
   所以,很多人一定是将这十几首诗跳着看的,那些诗词在飞快下移的眼光中,不外乎一堆乱码。而同时,我也怀疑张梢吟的,李定压根没听,李定吟的,张梢同样没听,他们各吟各的,各自陶醉于自己的诗情华藻,对方念的也与乱码无异。
   所以,道理就明白了:他们压根不是为了争辩哪种职业好,而是为了作诗而作诗。如果把道理仨俩字说完了,掌握那么多词牌音律,岂不浪费?有句话说文人最希望能死人,死了人就可以写诗写纪念文章。平常日子里没什么生离死别风云变幻的事情,却又憋不住要吟风咏月,只好找一个话题来开展。是山清好,还是水秀好,一肚子文章总得有个人听听。
   只是这话题――想象力也差了点,都是老祖宗喜欢的题材,田园诗山水诗,几百年前就被吟滥了。樵夫和渔翁向来是中国文人向往的职业,这个也被说滥了。
   关键是,这两位樵夫渔翁,真的有幽怀逸趣吗?别看他们诗句吟得风雅,临了分手时,就露出真面目了:
   这俩同学分手之际,张梢同学开始口不择言:“李兄啊!途中保重!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些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李定听了,也怒了,回骂:“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
   不带这样的吧?刚刚还文绉绉吟诗作对,情操多高尚,这一下互相诅咒起来,还咒得段位这么低。我们小时候跟人正儿八经地辩论一个话题,比如说辩论电子琴属不属于高雅乐器,刚开始也会引经据典,后面撑不住了,就会人身攻击:“电子琴算个P!你家没钱买钢琴才让你去学电子琴充数!”――这,跟张梢李定后面的对话模式很像。
   相比于前面的优雅斯文,现在这俩同学的气急败坏,令我精神大振。
   原来张梢是为炫耀自己的后台:长安城里有个卖卦先生袁守诚,每日与张梢袖传一课,百下百着,定获满载鱼虾而归。张梢这番话被泾河巡水夜叉听去,报知泾河龙王,龙王改了下雨时辰,犯了天条,接下来老龙王去求唐太宗保命……往下的情节就不说了,总之这两位吟风弄月的“识字的山人”一番互相炫耀,引起一场祸事。
   那么,吴承恩直接写袁守诚不行么?不行,那样就太正经了,就没啥机会吟那一大堆酸文假醋的诗句了。那一大堆渔樵对答的诗,在我看来,不是说书过程打发时间用的,它们的意义在于:一、为了反高潮,二、为了无厘头。

标签: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