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告书 > 正文

从抗震救灾看应急物流建设_四川建设系统抗震救灾通讯录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大地震以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在大灾面前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展现了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回顾这十余天,应急物流在抗震救灾行动中的重要性再次凸显,继去年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又一次被社会所关注。客观地讲,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物流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为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创造了条件。当然,毋庸置疑,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仍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实际情况,梳理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安康幸福提供坚强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
   汶川大地震中,国家、政府、军队和人民的卓越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展示了我们较强的反应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救灾能力、互助能力和自助能力。特别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中的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精干高效的指挥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在应急物流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系统研究汶川大地震中的应急物流,特别是深入分析其指挥决策活动,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物流指挥体系,提高决策力和执行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建立专家型的指挥机制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来进行指挥控制,否则,将不利于发挥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处置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当从制度安排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专家辅助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即构建一套科学的决策流程和指挥机制,使得各级行政领导在应急物流决策活动中,能够充分吸纳物流专家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由应急物流专家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协作。
  2.搭建多样化的信息平台
  近些年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骄人成绩,一般情况下的通信联络非常方便快捷,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也初显成效。但是,汶川大地震后,由于通信设施被毁、断电等原因,震中的汶川县城曾长时间与外界中断联系,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一切信息均无法传递。同时,在抗震救灾中,也出现了物流资源、物流过程不能可视可控的问题。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大多是在环境恶劣、非常规作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若应急物流指挥单纯依靠电力驱动的、高科技的信息沟通、指挥手段,在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下,将无法保证通信联络的畅通,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指挥控制。而此时,低端的、传统的甚至是原始的通信联络、指挥手段,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徒步逃到都江堰的汉川县城市民,给外界带来了震中的确切信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美国科幻片《独立日》中,在全球通讯网路均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不得已使用"原始"的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发报,最终实现了通讯联系。
  因此,为了实现在各种复杂严酷条件下依然能够实施可靠、有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沟通和指挥控制,应当搭建高端与低端相结合、高科技与传统手段并举的多样化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也就是,既要发展宽带网络、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海事电话等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也应适当保留和利用单边带通信甚至飞鸽传信、人力送信等传统或"原始"的手段。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提高应急物流信息沟通的可靠性,弥补高科技通信手段的缺点。
  3.实施一体化的指挥管理
  汉川大地震后,国家和社会紧急动员,全民行动起来,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这些援助,既有来自政府的,也有来自企业的,还有来自个人的;既有工程机械,也有生活物资,还有食品药品,极大地满足了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需要。应当看到,这些来自于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物流,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在流向、流程、流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一些捐助的物资缺乏统一的调运渠道,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加之震区各个收容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供需的匹配。因此,应着眼官方和民间一体、军队和地方一体,兼顾供给和需求,对应急物流实施一体化的指挥调度,统筹安排各个渠道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使应急物流发挥最大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一般时限性都很强,如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抗震救灾的黄金时间。这期间对应急物流的时限性要求非常高。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拥有有效的应急物流通道。对应急物流而言,常规的通道建设固然重要,如公路、铁路等运输通道。但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我们再次认识到,面对异常复杂严酷的环境时,非常规通道往往是救急的有效通道,而这恰恰是我们建设的弱项和"短板",急需进一步固强补弱、深化发展。例如:在道路阻断、短时间难以修复打通的情况下,面对应急物流难以逾越的"最后一米",是某部官兵携带救灾物资,徒步前往震中实施救援。又如,截至21日,军队系统利用空中运输力量共向灾区空运、空投了2482吨各类物资,部分解决了救灾应急物流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国空中运输力量、投送能力、物资包装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
  1.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
  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是确保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物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有效保障的基础。因此,应在现有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下,制定专门的应急物流预案,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类型,以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不同级别,区分国家、地区、行业、社区等不同系统,并考虑不同地域、环境、条件、背景以及不同的物流方式,分级分类论证制定适用的应急物流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以避免应急物流的失控,减少应急物流的无序性,保证应急物流通道的畅通无阻。
  2、加强非常规物流通道建设
  加强非常规物流通道建设,必须打破常规思维,并施以非常规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论证配备必要的非常规应急物流装备。这里所谓非常规主要是指"一低一高"。"一低"主要是指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恶劣环境下可靠、有效的所谓低端物流装备,例如:几乎被淘汰的内燃机车在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便于徒步搬运物资的简单设备和传统的无线单边带电台都将是应对汝川这样复杂情况的必要装备。"一高"则是指技术含量高的先进物流装备及其配套设备,例如: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运输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空投托盘、网袋、降落伞等投送装备。另一方面,要加强全天候作业能力的训练。立足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组织应急物流作业训练,切实提高全天候作业能力,满足应急物流运作的各种需求。
  3.加强应急物流基础性配套工作
  要保证应急物流通道的畅通无阻,还应加强应急物流基础性配套工作,尤其应尽快完善和健全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一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急物流法规体系。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国务院有关部门利用行政手段紧急调度大量的铁路车皮、民航飞机用于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有效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灾区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方式实施指挥调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统一、协调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将应急情况下物流资源的有效调度规范到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升到制度层面的高度,克服法律效力层次不一、责任机构各自为政的弊端,理顺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应急物流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是构建适应各种复杂条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在此次抗震救灾的前几天,震中所需要的矿泉水、方便面以及药品等物资不得不采用直升机空投的方式运送,这些没有任何防震保护包装和搜寻标识的普通物资从直升机上直接抛向地面,其完整程度、可用程度以及搜寻难度可想而知;而由救援人员徒步将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的过程中,物资包装不规范、不方便搬运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应全面考虑、分别制定适合多种物流方式的包装技术标准,规范应急物资,为应急情况下物流通道尤其是非常规通道的畅通奠定技术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应急物流知识普及和预案演练
  应急物流建设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特别是各级应急预案的纸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宣传普及,组织演练,使应急物流意识深入到广大民众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有效确保预有准备、有备无患、临危不惧、处惊不乱。
  1.宣传普及应急物流相关知识
  通过图书、报刊和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应急物流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应急物流的重要性、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同时,向全民宣传普及各级应急物流预案,使广大民众特别是物流行业相关从业者了解自己在应急物流中的职责、义务和权利,了解应急物流的目标任务、运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清楚自己在应急物流中担负的角色和任务。
  2.定期组织应急物流演练
  向地震多发国如日本等国家学习和借鉴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社情,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中,面向全社会,定期组织公众参加应急物流演练。这既是对应急物流预案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的全面检验,也是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应急意识,凝聚民心,提高防灾避险、减灾自救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标签:抗震 救灾 应急 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