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证书 > 正文

【培养学习习惯,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习惯;教学效率;倾听;观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30―01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上课坐得端正,举手发言积极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养成,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是学法指导中最基本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能为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要使学生会听、乐听、能听,要靠教师平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1.让学生用“心”、用“脑”去听课。让学生进入“角色”去听课,他们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这就要求他们要听出老师讲的是新知识,还是旧知识;要注意听易错之处和老师讲的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回答。
  2.让学生边听边想。要求学生听讲时要想自己预习时存存的问题和不懂之处,想一想老师讲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知识点时就要想到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要紧跟老师的思路。
  3.让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听老师讲的内容,而且要让学生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能够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数”和“形”的特点进行的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观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1.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可采用以美激趣、以用促趣、以成导趣等教学方法。
  2.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小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时缺乏观察。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学生观察的正确性。
  3.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维护、支持的作用,是学生不断学习、发展的基础。学生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1.培养勤思善问的思维习惯。“学贵有疑”,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继而提出问题,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不仅要尽量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还要鼓励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以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思维习惯。
  2.培养自主探究的思维习惯。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编辑:刘立英

标签:提高 学习习惯 效率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