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证书 > 正文

德育心得体会800字职校 [对当下职校德育几个倾向化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学生愈来愈难教育了,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令我们感到郁闷的是,德育活动开展了许多,可谓丰富多彩,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究竟原因何在?当暂时去除功利心,静下心来,以当年初执教时的敏锐感觉与工作激情,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动机与教育行为时,忽然发现,对学生教育的频频失效,我们应负很大的责任。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学校这一方净土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日渐下降。
  粗略分析,发现当前德育工作存在几个倾向化问题:
  1.被:不关注学生的意愿。当前许多德育活动,学生没有参加的愿望与积极性,因为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德育活动的内容、形式都由学校定好,学生没有参与选择、参与确定的机会与自由,只剩下选择参与或不参与这些德育活动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德育活动成了一些班干部、部分听话学生的无法逃避的“被参与”。
  2.伪: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德育工作中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学生的感受,不是德育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附加德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的开展,得到上级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请注意,不是对德育效果的认可。在这种对德育工作目的的追求下,学生看到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虚伪、形式主义,自然而然接受的也是学会虚伪与形式主义的教育。
  3.纸:不关注德育的实质。德育工作关注的是任务是否完成,上级通过一纸文件将任务布置下来,基层再通过一纸总结报上去,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多少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是关心的重点,德育只是一纸空话罢了。“纸”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的是无效的德育。
  4.繁:不关注德育的效果。德育工作有好大喜功之嫌,只关心德育活动数量的繁多、形式的纷繁,以便总结工作时可以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洋洋洒洒地罗列出一大套,大搞政绩工程,“繁”的表面掩盖的是内心的浮躁与德育的功利。
  5.统:不关注基层的能动。指令性要求多,指导性意见少,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与活动统得过多,学校对各班级德育工作与活动统得过死,各学校、各班级失去了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创立德育特色品牌的空间。以每年三月的文明月为例,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出一整套活动计划与要求,各学校再依葫芦画瓢制订出一整套活动计划与要求发到各班级。结果是各班级按指令性要求应付学校,各学校再如法炮制应付上级行政部门。一切都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实在没有多少将德育效果、学生道德成长放在第一位的迹象。
  “教育越来越顽固,教师只注重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马成荣)同样,当教育工作者只关注“自己”的德育,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德育只剩下空壳形式、附加目的、长官意志时,学生作为德育的对象、德育的主体,对我们德育工作的回应只会是不屑一顾、懒于应付。更为严重的是,由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德育的损失代价越来越大,也必将不断推高未来学校教育的德育成本。这不是危言耸听,正如人类因追求眼前利益对自然过度掠夺而不断遭到了自然的报复,德育也会因我们的急功近利而让我们为自己的短视行为埋单,许多事实正在证明着这一点。可以这样说,当前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迷失方向了。
  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什么是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鉴于当前德育的低效甚或无效问题,在厘清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内涵后,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正确对待德育的主体、德育的真义、德育的载体等。
  德育是要使受教育者发生变化,因此要做好中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亲近感,避免用自以为是的德育导致德育主体的失落。
  1.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现状与德育水平
  教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阶段性德育的设计也要备大纲(《中学德育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备学情。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调查研究本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德育水平,并将此调研结果作为德育设计的依据,将此项工作作为阶段性德育工作的起点,而不是仅仅以纲要或上级文件作为唯一依据。忽视了德育主体实际状况的教育是自以为是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任何无针对性的教育是低效、无效的教育,是瞎猫式教育。基于主体现有德育水平的思想教育,也才会让我们自己相信并发现学生德育水平在思想教育中的提升。
  2.尊重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的主观意愿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实际教育中“强按牛头不喝水”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学生虽然整体素质不如以前,但他们并不拒绝健康成长,只是拒绝他们不喜欢的成长教育方式而已,这就显现出激发学生主观德育意愿的重要性。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深泉学院校训是“劳动、学术、自治”,其中“自治”即学生对学校的高度自治,包括招生与老师的聘用都由学生负责。新生面试时,15位“面试官”中除三位老师外,都是在校学生,学校被称为“世界优秀学生的乌托邦”。同样道理,我们能否将德育设计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德育主题可以由学生自己定:在《中学德育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宏观指导下,每学期、各班级完全可以由班主任引导学生,反观本班在某类主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引起注意的、或需要强化的方面,这样确定的德育主题会得到学生有意义地执行。同样,德育形式可以学生自己选,德育效果可以学生自己评,德育反思也可以学生自己议。
  3.发挥师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培育个性化德育模式
  位差效应告诉我们: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可达到90%以上。因此,积极的学习状态来自一种平等的交流、智慧的融洽、思想的碰撞、情感的相互渗透影响,而不是冰冷、生硬、机械的文件与完成任务式的下发、布置。
  教育行政部门要相信各学校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放手让各学校自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里的德育干部要与班主任多一些平等交流、多一些共同研讨,要放手让各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各班主任做到胸中有本,眼中有生,针对本班专业特点、本班学生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德育活动,一改当前德育过于统一而单一的面孔,逐步形成各自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德育模式。
  4.删繁就简,在学生生活中寻找德育的契机
  德育主题来源于生活,因此,德育的实施应回到生活。真正的学校德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对学生每一个言行举止的臧否扬弃之中,而不是脱离生活、日益繁复的德育系列主题活动。那种“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成功”的德育容易造成对学生生活、学生感受的漠视,所谓的“天天有成功”只不过是发生在少部分学生身上的片面的德育成效,一叶障目而已。
  德育需要采取农业式培育,不能工业化复制、快速批量生产;也不能像放牛那样,等它撑个饱之后再去慢慢反刍。频繁的德育活动之后,学生的“反刍”只会造成营养的大量流失。因此,我们不能再偏好大干快上的德育作风,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实训中的德育问题细节熟视无睹,可以这样说,解决这些细节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德育。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要相信,一次“去意义”的项目式实习训练不仅仅会提高学生的某项职业技能,还会培养、增强学生的求知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聪明的教育者清楚,这种看似“无为”的生活化德育,未必要把价值观用标签强行贴上,在学生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同样会实现有为、有效的德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标签:几个 德育 倾向 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