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播稿 > 正文

[微博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快速获取知识的需求。在介绍移动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微博应用于移动学习的优势以及基于微博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的可能性,分析应用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移动学习;微博;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124-02
  Study on Microblog’s Application in M-Learning//Wei Miao
  Abstract As a new way of study, M-learning satisfies our needs on fast-learning in this information era. In this article, after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M-learning, the writer has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of Microblog’s application in M-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also proposed the possibilities of building M-learning platforms based on Microblog as well as the related potential problems.
  Key words mobile learning; microblog; learning platform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Hubei, China 438000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随时随地搜索信息、传播信息,从而慢慢演变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微博作为当今最流行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很强的交互性,借助微博来构建移动学习平台能加快移动学习的普及,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优势。
  2 移动学习
  2.1 移动学习的定义
  简要来说,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携技术的学习方式。Alexander Dye等学者对移动学习给出一个较为具体的定义: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2.2 移动学习的特点
  1)移动性。移动性是移动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只要是有能提供学习资源的渠道,学习者就能够在任何地点学习(课堂、商场、出租车、公园)。有的学者也把移动学习的这种特性总结为泛在性,意为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学习任何知识(Anything)。这种特性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
  2)多样性。移动学习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是多样化的,知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手机WAP网站、手机客户端、PC登录网站、博客、IM软件等发布,内容可以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进行呈现,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PDA、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进行学习。这样的多样性降低了人们开展移动学习的门槛,便于普及。
  3)碎片性。移动学习给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也把人们的学习变得碎片化。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复杂化让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受到干扰,无法进行整段时间的系统化的学习。移动学习的碎片性决定了移动学习只适用于小的信息单元和简单问题的呈现。
  4)自主性。移动学习的多样性和便携性很容易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得到反馈的知识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内容、地点、时间、形式都是可以定制的,这种自主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兴趣,从而取得比传统学习更好的学习效果。
  3 微博应用于移动学习的优势
  3.1 微博简介
  微博(Microblog)于2006年由美国的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提出,他创办的twitter是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具体来说,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微博出现后短短几年就以惊人的速度占领市场,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 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也有专家预计,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会增长到4亿这一惊人数字。微博的快速普及正源于它的特性。
  1)方便易用,准入门槛低。有人说:“微博140字的限制把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恰恰体现了微博的易用性,任何人都可以用短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所见所得。这种特性让微博可以快速交流思想,激发头脑风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背对脸”的交互性。微博的交互性是一种“背对脸”的跟随,用户可以选择跟随对象,那么被跟随对象的更新动态会实时地推送到用户面前,被跟随对象并不用主动和你交流。这种跟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是可以一对多的。微博的这种交互性具有很强的粘性,同样也有很高的自由度。
  3)发布平台多元化。微博最初的设计思想是针对于各种移动联网终端,如手机、PDA、平板电脑等,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的需求,微博的发布平台又扩展到了短信平台、PC用Web浏览器、即时通讯工具等,还可以通过微博提供的开放API接口发布。平台的多元化极大地提升了人们使用微博的效率和频率,同时也扩展了传播范围。
  3.2 微博应用于移动学习的优势
  与现有的移动学习平台相比,微博具有更好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终端设备要求低,同时受惠于我国3G技术和市场的迅猛发展,可以以更好的通用性和更低的成本来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具体而言,基于微博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1)更能激发学习者兴趣。传统的移动学习平台多数借助于网络课程,教育专题网站、博客,BBS或各种专用软件等来发布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形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访问率极低,很多网站、BBS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而微博拥有着极高的易用性,极快的反馈速度,更重要的,它是信息传播的技术明星,是很多人每天必备的阅读工具、交流工具,是当今的潮流。这些对于学习者尤其是年轻的学习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永远是教育界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先把学习者汇聚到移动学习平台,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让学习者发生有效学习。
  2)更深入的互动和更即时的交流。微博的信息交流核心是“关注”,你可以关注某个人,也可以被别人关注,被关注者的信息更新会被即时地自动推送给关注者。这样的传播模式加深了学习者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给人很强的临场感,一旦你发布的信息被人回应会让你觉得真的在和对方面对面讲话一样(正是这种临场感让很多人对微博上瘾,欲罢不能)。通过微博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很容易地就能把相同领域具有相同诉求的学习者聚合在一起,形成学习群组,进而更容易过滤掉噪音信息,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知识中心,增强每个组员的学习效果。
  3)更低的成本。微博早已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来构建移动学习平台,仅仅需要功能上的扩展,不像其他一些专用移动学习平台,研发难度大、成本高。同样,微博对于接收终端的兼容性也很好,手机、PDA、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都可以轻松地访问,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4 微博应用于移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信息过滤的问题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学习者可以在上面畅所欲言,很难避免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信息,这对于学习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基于微博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措施对信息进行过滤,比如采用实名制,这样可以消除网络马甲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此外还可以加入关键词过滤和人工审核的功能,尽可能地去除无关的噪音信息。
  4.2 定位问题
  根据微博的基本特性,基于微博所开展的移动学习必然是较为短暂和片段性的,受外界环境和事务的干扰很大,学习者也特别容易沉浸在微博的声光电影之中而忘记了学习内容。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和对象,只能定位为正式学习之外的一种辅助学习,如果喧宾夺主,反而发挥不了微博的优势,也达不到预计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慢慢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技术,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利器。如果能够把微博易用、即时、交互性强、成本低等优势引入到移动学习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移动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时进,段渭军,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91-94.
  [2]黄映玲.微博传播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15-17.
  [3]杨丽丽,年梅.基于微博客的移动学习[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1(6).
  [4]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7):178-180.
  [5]郝丹.我和移动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1(17):42-43,61.

标签:探究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