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播稿 > 正文

他们曾经这样上学|回忆曾经的伤感句子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最近从当当网买到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口述的《上学记》,感觉此书非常有意思。   何兆武本科毕业和研究生肄业于西南联大,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西南联大的那些事》。其思想史研究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
  何兆武的高一是在北平师范大学附中读的。北师大附中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最好的中学之一,面向全国招生。何兆武的高中生活丰富极了。北师大附中南边是琉璃厂,那是全中国书店最集中的地方,旧的、新的有几百家。中午吃了饭,何先生就跟同学一起逛书店,书店里旧书、新书、中国书、洋书,应有尽有。有一阵,何先生想学音乐,那时北京有个中华乐社出了一套《世界民歌选粹》,一共5本,何先生专门去北平图书馆借了来,将一些歌抄下。后来他又找到一本名叫《一百零一名歌集》的美国音乐书,是美国小学生和中学生唱的,学了好几十首歌。他还买了《世界名歌选粹》,听得如痴如醉。那时,北师大音乐系每周六晚上都会举行音乐会,何先生经常去当听众,乐此不倦。何先生高中时也爱看电影,对好莱坞八大公司的电影非常熟悉。时隔70年,他依然记得当年看过的一些电影,如《蝴蝶夫人》、《倾国倾城》、《仲夏夜之梦》、《铸情》(当时的中文译名,即《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对一些演员的名字可以随口而出。此外,何先生爱听戏、喜欢看体育比赛。
  透过这些历史细节,我们不难推想民国教育的一些情况。第一,民国的中学肯定不像我们现在某些中学一样早晚都要搞所谓“自习”.还要派老师“辅导”,将学校弄得一如看守所。否则,何先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逛书店、听歌、看电影、观戏、看体育比赛。第二,民国中学生“不刻苦”是一种常态。高中毕业后,何兆武顺利考取了当时最负盛名的西南联大历史系,大学毕业又接着读了3年研究生。可见何先生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不比其他中学生差。第三,民国大学招生不重视死记硬背,而看重学生的素质,否则像何兆武这样好玩儿的学生就不可能入校。恕我孤陋寡闻,没看到过民国时的历史高考题目,不过我们可以从一套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国文试卷推测那个时代的出题风格。有一年,北大清华南开曾联合出了一套国文试题,该试题的全部内容如下:一是写一篇题为“学校与社会”的作文;二是让学生解释“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4个成语的含义。这样的试题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死知识,但非常需要动脑子。料想当时的历史试卷,风格应该也与国文大同小异?在这样的考试环境中,中学又何必抓得那样紧,学生又怎么可能崇尚死读书?我现在想,何兆武后来在历史学上那么有造诣,与他接受的开明的中学教育应该不无关系。
  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好,富有教育激情的老师也罢,都是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催生的。

标签: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