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 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讨论了如何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首先分析了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其次深入论述了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最后阐述了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51-02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较之其他高职经管类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经济学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虽然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现,也频繁见之于报刊和电视,但是,几乎所有学习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都会感觉到经济学理论性强、公式多,与现实生活脱节。我认为原因在于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经济思维。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尤为困难,更不要说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学习了,更不利于学生综和索质的培养以及提高其宏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安排方面的原因。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极为有限,最多不过60学时左右。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显得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学大纲或教材上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课就听不懂,学习效果难免就会受到影响。
   3.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目前,受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时的限制(通常54课时)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1]。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心里没有底,这样就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因而也就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4.缺乏经济学案例教学所需的大量实际案例素材。有的高职院校尽管重视经济学案例教学,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根据教学内容而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因而也难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5.对案例教学认识上有误区。案例教学虽然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很容易理解成是在教学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即由老师在授课结束后,讲述案例,再发问,然后学生回答。其实案例教学法绝不是仅仅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说明,二者有很大区别。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是借助案例研讨来实现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们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法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而举例完全是教师中一方的教学行为。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本课程自身特点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中的经济行为,运用价格机制理论,分析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宏观部分侧重研究经济总体的经济行为,围绕宏观经济目标展开,分析资源的有效利用。各个学派的观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的理论以严格的假设为前提,透过事物的表象,力图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主要以包含逻辑分析、数学推导的实证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展开,以图线、公式等数学模型表述研究结论。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抽象性,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事求是地说,经济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的表现是缺课的学生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后问问题的学生较以前多了。从学生反馈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门课程学习上平时投入的时间也增加了,2008级以后的学生,还有一些学会通过上网进行经济学的学习。
   2.基于教师的可行性分析。目前,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多种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例如骨干教师进修计划、青年教师进修计划、科研资助计划、到企业顶岗锻炼等。在不断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内部培养,提升存量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师资水平和学术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为此,高职院校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向原有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及培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教学主体的现实可行性。
   3.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可行性分析。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人文知识丰富,形象思维活跃,对经济理论的定性分析接受程度比较好,能运用理论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数学推导分析能力不够,对数学模型反映出的理论内涵理解能力不强,因此不太适应单纯的数学分析、逻辑推理的学习力法,普遍反映不好懂,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脱节。
   4.基于案例教学特点的可行性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说明经济理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举小品“吃面”的例子,从第一碗吃得香到第四碗吃得难受,形象贴切地说明了边际效用递减,比单纯画一条边际效用递减直线要直观得多。除了加深理解外,案例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课前准备。首先,授课教师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要合理,有效案例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将知识进行转换、内化于学生个体并形成实际能力,转换何种知识是形成何种能力的前提,而知识的内容又取决于案例的内容,所以案例的选择也就成为了整个案例教学中知识有效转换的关键一步。这就需要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案例选择尽可能本土化。目前,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案例并不少见,但是现成的、成册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并不多,出版的各种教学案例基本上是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主体。例如,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公共物品理论中的“公地的悲剧”等。多数案例毕竟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高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较远,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和外部条件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难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和理解。因而,搜集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重大备课任务和环节。第二,选取的经济学案例具有时效性。经济学案例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案例,由于其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一关。如银行利率的变化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都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相关理论解释社会问题的针对性。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要能够适应现实的环境,应了解该课程的前沿理论,密切关注国内外热点、焦点和前沿问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便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第三,选取的经济学案例具有亲切性。这里所说的亲切性,是指经济学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于学生所能感知或接触到的现实问题。比如说,在解释机会成本时,可以拿学生高中毕业是直接读大学还是进入社会工作为例来说明;在讲授供求规律时,可以编写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对食品供应和物价的影响”,通过这个案例,有效地将案例与供求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2007年度由于CPI屡创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其次,教师事先应反复阅读案例,做好案例分析。虽然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但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师应尽可能将问题想得全面、完整、详细,要深思熟虑。这其中可能要涉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内容,必要时需查找大量的资料,否则无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对案例做个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的效果很难保证,甚至课堂讨论根本无法进行。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上课前,学生需要通读案例,概括问题,提出决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案例讨论课的质量。
   2.组织课堂教学。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课之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要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5~15分钟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阐述各小组的观点,相互质疑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总结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肯定一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时不一定要给出标准答案,因为现实经济生活本身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例如学习完通货膨胀理论后,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结合理论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给出解决办法。
   3.课后做好总结工作。案例教学的课堂部分结束之后,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认识能力,最好让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关于本案例的小型论文或报告,作为本篇知识的一个小结。例如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减少货币的流动性,采取了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措施,学生可以展开分析,如出台该措施的原因、效果等,并把分析过程写成一篇论文。布置论文前先给学生讲解写论文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的思路,论文完成后进行讲评,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这种案例教学的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用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毕业论文工作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6,(3):51-52.
  [2] 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26.
  [3] 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7):37-38.
  [责任编辑 陈 鹤]

标签:经济学 案例 课程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