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 真假 探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已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中并加以实施。在各个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我校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始建于1957年,也是一所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学,办学规模小,服务辖区以康乐乡、皇城镇、大河乡、祁丰乡、白银乡、马蹄乡、明花乡七个乡镇为主。由于我县是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土、回等15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自治县,这里交通闭塞,居住相对分散,少数民族学生还保持着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学生又多来自牧民家庭,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很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因此,住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长期在离家很远的牧场放牧,他们无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孩子一学期很少见到父母,他们对亲人的思念、生活上的不习惯、学习压力大等,这些都是寄宿学生的烦恼来源。当这些烦恼无法宣泄、无法解决时,就会给他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人担忧。
   寄宿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而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密不可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从我校对寄宿生管理来看,学校操的心、出的力都特别多,但效果不明显。如班主任常常不定期到宿舍去关心住校生生活,住宿生就餐时每天值日老师去餐厅看看他们能否吃饱吃好、在就餐时是否出现以大欺小、是否按时就寝,节日期间路途太远不能回家,班主任抽空去安慰他们等。但这些都不能够替代家长的角色。由于长期和父母不能在一起生活造成的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率,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鉴于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一定的薄弱之处,我就以本校的实际谈谈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主动与寄宿学生沟通,加强正确引导
   寄宿学生来自各个乡镇(如康乐乡是裕固族乡、祁丰乡是藏族乡、白银乡是蒙古族乡等),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他们思想单纯,看问题比较简单甚至片面,辨别是非能力、自控能力较差,但自尊心、荣誉感强,有较好的可塑性。因此,对这些学生首先要主动去接近他们,用心关爱他们,全面了解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二、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掌控寄宿学生更多情况
   大部分学生存在校内、校外表现不一致,上学、假期不一致的现象。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和孩子的沟通,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效果会更好。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都应该进行全面了解,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用心关爱学生的同时,要通过电话联络、家长会等途径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通过协调、了解、沟通寄宿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一些牧民思想观念落后,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吃住都没有问题,有人管就行,这样就足够了。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上表现为自理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再加上怕困难、怕劳动、自私、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感受等,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上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克服交通闭塞、牧场离学校远等不便,常来学校看看孩子,多要和孩子沟通,多给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教师可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寄宿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开展辅导课,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将来才可能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新学年,教师可在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少年军校”的训练过程中开展一堂心理辅导课,辅导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早恋问题、人际交往指导教育等,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开设“阳光驿站”,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
   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个案辅导,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在我们进行集中和分散辅导中,还应有各种心理讲座,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等。在讲座中,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发展规律,积累知识,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四、对寄宿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在优良环境中和谐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具思想行为易于偏激,容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要和班里同学相处好,更要和宿舍同学相处融洽,这样才能安心地学习、生活。学校是我们学生的第二个大家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温馨、和谐和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标签:寄宿生 较少 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