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巧妙地”捕捉与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巧妙搞定小学数学重难点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教师要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捕捉与利用 生成性资源 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自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利用教材,诱导生成。
   新课标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跟长方形一样是两临边相乘即后,教师没有急于否定这种方法,而是继续让同学积极动手抓住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紧接着,教师又问学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的面积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什么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什么相等?”充分让孩子说完之后,紧接着我又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底×高”看到说邻边相乘的孩子有些疑惑,我乘势追击,请她们上台画高,到了这时,孩子已经真正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
   二,利用反馈,随机生成。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利用学生“反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他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底与底所对应的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什么图形?
   生2:得到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
   师: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就喊出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从刚才老师演示中就可以看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4:从书上知道的,用……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拿出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联系,并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只有一块三角形能否转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又该怎么求?
   学生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
   三,利用质疑 机智生成。
   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教材内容不是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为使数学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对动态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已备的学具),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质疑:“从刚才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都只能说明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反问道:若这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容器,想象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算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课堂又活跃开了,学生又投入新探索之中,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
   四,利用错误,促进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所以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个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只要在上面蒙一张纸,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难道要在它的底面钻个孔去测量?”“把它靠在墙边,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量。”……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标签: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捕捉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