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寒假日记 > 正文

《生活与哲学》第三、四单元专题复习(下)|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考点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解读:1.主次矛盾含义、联系和方法论。(1)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2.矛盾主次方面含义、联系和方法论。(1)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方法。(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4)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解析:本题是理解型论述题。题目要求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首先阐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话题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考点10: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读: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文综四川卷?27)《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 )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解析:荆人涉?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项说明办事情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考点11: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解读: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3.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特别提示]比较创新思维与逆向思维。
  创新思维本身是开放的,无模式可言,分析综合思维和合理想象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逆向思维是其中的一种,但不是全部。如果认为创新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排除了其他思维方式,就违背了创新思维的本意。
  考点1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读: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二者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 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明确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妈祖文化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原因,分析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保留了基本特征;二是妈祖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参考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考点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解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走出误区]人们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新的活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尊重规律地选择生产关系,因此,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选择生产关系和主观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关系,其造成的结果截然相反。只有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点1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解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1)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其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不同。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文综浙江卷?29)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判断型选择题,解题时重在判断题肢的正误。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动荡,说明经济决定政治,①入选;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的变化,②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错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④错误。故选A项。
  考点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读: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特别提示]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等同。
  1.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联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考点1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解读: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走出误区]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变革。
  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革命,而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的那一部分的社会改革,是局部的改革。因为从整体和全局看,社会主义制度优于旧社会制度,不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推翻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能容许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也不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推翻它们。只有在坚持整体的、全局的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的改革,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任何离开这一前提下的所谓“改革”,都必定会把社会主义搞乱。
  考点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解读: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走出误区]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说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就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
  2.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某一历史时期内,某一剥削阶级代表新的生产关系而能参与甚至领导社会变革的活动,他就属于当时的人民群众的范畴。可见,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会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
  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要认识到知识分子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人民群众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全面进步。
  考点18:价值与价值观
  解读: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2.价值的内涵和评价。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3.价值观的含义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7题节选)材料三 弘扬敬老美德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苏省正在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同学们认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还应号召更多的人践行敬老美德,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的氛围。
  (3)试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并从《生活与哲学》角度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设计出一条公益广告语,题型新颖,密切联系实际,富有教育功能。公益广告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
  参考答案:答题要求:广告语应具有激励功能,语言简练。依据的原理切合所设计的广告语。答题示例:广告语:参与社区敬老活动,点燃心灵美德明灯。《生活与哲学》依据: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考点1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解读: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①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②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解析:本题可以运用排错法、排异法解答。价值的实现需要主客观因素,需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因此A项说法错误。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B项错误。“人心,有各自的法则”意味着人的价值判断不同,价值选择也会不同。因此,C项正确。舒婷没有指出诗中列举的价值选择的正误,因此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20: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解读:1.价值冲突:(1)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面对同一问题人们会表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2.评价标准: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价值实现。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首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其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最后,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经典再现](2011年高考文综重庆卷?31)2010中国年度公益人物L说:“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 ( )
  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
  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D.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灾难时候伸出援手、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都是在这一正确价值观指导下服务于社会的表现,D项正确。实现人生价值以及人生价值的大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A、B项错误。高尚思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之一,并不是其中的必备条件,C项不选。(完)[C]

标签:单元 复习 哲学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