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寒假日记 > 正文

【红泥火炉边的茶香】 红泥小火炉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总是怀念小时候给爷爷泡工夫茶当小助手的时光,在离茶几不远处放置的小巧红泥炉,爷爷先给炉底引好火,将炉里添满了油黑发亮的“绞只”炭,再置上装有七八分水的砂锅,这时我便拾起旁边一支用鹅毛做的羽扇对着小炉口使劲地扇起来,只见一阵四溅的火星狂舞般过后,炉中的炭变得透红透红,炉心的红火腾起蓝焰,不一会儿砂锅响了起来,水开了,爷爷乐呵呵冲泡起茶来,茶香飘了满屋。
  记忆中的这红泥炉就是潮汕工夫茶“四宝”之一,因为潮汕制式特别也称“潮汕风炉仔”。“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型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清?俞蛟《梦厂杂著》) 潮汕工夫茶炉的制作工艺也继承了陆羽茶经中所述的造型――即古鼎型,只是陆羽设计的鼎式风炉是铁铸的,潮汕风炉用陶土制成,先为白泥后普遍为红泥取代,红泥炉更为好看更为茶客喜爱。潮汕风炉仔,潮安、潮阳、揭阳、饶平都有制作,外形精致小巧,高不盈尺约在七八寸间,置炭的炉心深而小,使得火势均匀而节省燃料;风炉仔还有盖和门,茶事完毕只要盖上盖和关上门,炉中的炭火自然熄灭,方便又节约。我还看过一种高约近二尺的高脚炉,远看更像一截立着的竹筒,它分上中下三格,下格是用来存放木炭的。有风雅之士设计的风炉仔还在炉门两旁刻上对联,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增添了不少妙趣。
  潮汕红泥火炉的精致实用历来倍受茶客的热捧,可消人生之乐。“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翁辉东《潮州茶经》) 红泥小火炉处,聚三二老友,或谈古论今,或家长里短,其乐融融。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布衣诗人陈恭尹也深为潮汕红泥炉等茶具及工夫茶艺的吸引,因而生发感慨:“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明末四百家遗民诗?卷六》)不管身在何处,有了这个小火炉,便可自如地生火煎水,便有一杯香浓四溢的工夫茶,不枉此生了。呵呵。
  我们称为生活家的苏东坡说:“活水仍需活火烹。”这个红红的潮汕风炉仔装上绞只炭、榄核炭,生火之后火匀焰活,成了“活火”烹“活水”的经典,真乃茶客之福分呀!茶客们用炉也更讲究了,小火炉定要放在离茶几“七步”的地方,谓“红泥火炉七步诗”。对此,梁实秋先生不以为然地说:“不知是否故弄玄虚,谓茶炉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但这“七步诗”在工夫茶艺中,自然有其道理的,曰避烟火气,曰保清洁,曰适度降温保茶本,太远太近不行,七步刚好。
  小时候,掌扇的我回头看爷爷,他慢条斯理地打开茶罐掏出茶叶放在早准备好的方形白纸上,问我水开了没?我赶忙把开了的水提扶着过去。爷爷便自在地治器、纳茶,又淋罐刮沫、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番……一幅爷孙俩的《茶乐图》至今常在眼前闪现。
  责任编辑:黄艳秋

标签: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