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葡萄酒关键词 葡萄酒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喝葡萄酒真能软化血管、强身健体?葡萄酒的酒体轻重是否决定了酒的好坏?   螺旋盖和碎木塞是否就比原木塞差?掌握了这几个有关葡萄酒的关键词,葡萄酒爱好者就拥有了入门的钥匙。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不仅跑在最前,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选手之一。在饮食文化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喝葡萄酒的人越来越多,进口葡萄酒的销售每年都保持50%的增长。于是,“懂”葡萄酒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要给“懂”字加引号,是因为许多人对于进口葡萄酒的基本理解尚有商榷之处。过去几年中,我在为一些企业高管作培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而尽管国内葡萄酒相关的书籍及刊物很多,却很难找到一本正确而系统地介绍葡萄酒入门的基础读物。因此,本文将就葡萄酒品尝方面的一些入门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目的
  我有许多国外朋友对中国饮食文化略有了解,上菜时总会笑着问:“这道菜补什么?”中国人的饮食多讲究一定的疗效,常见的有补肾壮阳、滋阴润肺、清心明目,不一而足。故此,许多葡萄酒的进口商在推介产品的时候,都会强调葡萄酒的药用功能,最常见的即是软化血管,据说法国的心血管发病率是全世界最低的。问题是:要喝多少量才能达到软化血管的效果?而达到这个量以后,酒精对人体的损害又是如何,是否得不偿失呢?
  我对茶文化知之不多,有一次去某家普洱茶庄,主人逐一冲泡名茶,讲解生普与熟普,从香气、口感到回香,不仅是嗅觉与味蕾的生理享受,更让心情放松,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但是,后来主人为了推销而将自家的茶叶吹成包治百病的神水,顿觉兴味索然,难以下咽。同样的道理,我是坚决反对将葡萄酒列为健康饮品,以吃药的心态去喝葡萄酒的,实际上从欧盟相关的葡萄酒法例中,也可以看出西方人喝葡萄酒的目的。
  欧盟将葡萄酒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标识保护葡萄酒(Indicación Geográfica Protegida,简称IGP),其实就是普通的地区餐酒,可以大口喝的佐餐酒。在欧洲许多超市里面,餐酒的价格跟可乐差不多,从1块多欧元到几个欧元不等,没有必要细品,纯粹的酒精饮料。另一类是原产地名称保护葡萄酒(Denominación de Origen Protegida,简称DOP),属于优质的地区葡萄酒,既可以佐餐,也可以单独品尝,质量较高,有一定的声誉和历史传承。
  具体到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再根据这样的原则作具体的分级。但是无论分成几级,总体而言,就是以上两大类:普通餐酒和优质酒。而喝酒的目的也简单明了:选择前者,纯粹追求酒精带来的生理愉悦,而选择后者则除了更复杂、更细腻的生理愉悦之外,还有人文因素带来的心理愉悦。所以,我个人一直主张,是为快乐而喝酒,而不是为了健康而喝酒。
  酒体
  酒体是酒在舌头上的重量,是酒精、单宁、风味物质和酸度的综合表现。学会区分酒体的轻重,并能辨识出以上四种成分的强弱多寡,已经就是一个合格的葡萄酒品尝者了。
  区分酒体的轻重非常简单,举个例子,读者朋友们就很容易明白。分别品尝一杯水、一杯茶和一杯咖啡,舌头会感觉到液体从淡到浓的区别,这样的感觉应用到葡萄酒的描述上,如果品尝到的酒液偏向水的清淡,就可以说是轻酒体,如果特别浓郁,就可是说是重酒体,在中间,可以说是中等酒体。多品尝,多比较,其中的差别并不难体味。酒体的轻重跟葡萄品种及酿造方式有关,不是决定葡萄酒优劣的标尺,只是品尝者的爱好而已。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赤霞珠和西拉一般会酿造出重酒体的葡萄酒,但是便宜的赤霞珠或西拉,大多都是中等乃至轻酒体的。
  酒精来自糖分,越热的产区,糖分越高,一般会酿造出越高酒精度的葡萄酒。如北半球南部出产的葡萄酒会比北部的酒精度高,法国隆河产区的干红在13度以上,而波尔多普遍是12.5度;新世界的葡萄酒一般也会比旧世界的酒精度高。酒体中酒精度的高低,可以用来大致判断产区的纬度范围。
  风味物质是决定葡萄酒优劣的重要指标,许多国内的文章会使用“干浸出物”这个词,但是对于普通的爱好者来说,我还是喜欢使用风味物质来描述。在葡萄酒品尝的时候,爱好者经常会觉得其中的许多味道似曾相识,就是说不出来,这是正常的。描述葡萄酒中次第出现的种种味道,是专业人士要做的事情,葡萄酒爱好者如果苦苦追寻,就有可能失去品尝的快乐。实际上,只要同一时间段内闻到或品到的味道越丰富、越复杂,酒肯定就越好;而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味道又能有所变化,那就更好了。
  单宁是爱好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指标,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及评价葡萄酒,其来自葡萄皮、葡萄籽及橡木桶的综合作用。葡萄酒入口时,单宁成分和唾液中的蛋白质产生化学反应,给口腔表层产生一种收敛性的感觉,就是通常所说的“涩”。对于红葡萄酒来说,它建构酒的“骨架”,也是酒的灵魂所在,分辨单宁有两个指标:一是高低,最敏感的部位是牙龈,收敛的感觉越强,单宁含量高,反之就是低了;二是质感,会从粗糙到平滑分不同程度去描述,一般年份越久,单宁就越顺滑。比如有些酒被描述为“天鹅绒一般丝滑”,基本就是有一定年份的了。
  如果说单宁是红葡萄酒的灵魂,酸度则是白葡萄酒的灵魂。从构成来说,葡萄酒中的酸可以分成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以及发酵产生的琥珀酸、乳酸和醋酸,但是爱好者们没有必要区分其中的差异,只要知道总体的酸度感觉就可以了。酸度的强弱,同样不是衡量葡萄酒优劣的标准,重要的是感觉是否愉悦。有的葡萄酒实际的酸度很高,但是有甜度平衡,在口腔中并不觉得很酸。
  酒精、单宁、风味物质和酸度是构成酒体的重要元素,相互间的制约与调和,就构成了葡萄酒品尝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词语:平衡。在品酒圈中流行一道公式:平衡指数=酒精度-(总酸+单宁)。据说指数超过5的葡萄酒,品质比较好。这个公式对于法国酒比较适用,相形之下新世界葡萄酒的酒精度普遍较高。
  
  酒塞
  我每年都会到国际大型酒展上去挑选葡萄酒,发现越来越多的酒庄或酒厂都在使用螺旋盖,不仅仅是新世界的葡萄酒,旧世界中包括法国在内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对其中的某款葡萄酒感兴趣,参展商往往会主动地提出:对于中国市场,我们可以改成橡木塞。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认可螺旋盖,比如在国内近年来卖得火热的澳洲奔富系列葡萄酒,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基本上都是使用螺旋盖,仅仅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才改用橡木塞。其实,通过大量的品尝,我个人认为,如果葡萄酒是要在10年内喝掉,螺旋盖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白葡萄酒,螺旋盖更能保持新鲜度与果味;还有就是在假酒渐渐泛滥的情况下,买螺旋盖的葡萄酒比较安全,因为造假者肯定会使用橡木塞,而不会使用国内市场不被广泛接受的螺旋盖。
  当然,对于名庄酒的收藏来说,橡木塞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橡木塞不能顾名思义地认为是橡木做的,实际上是用橡树皮做的。而且橡树很神奇,它有两层皮:内皮和外皮,树皮每年都会生长,到一定年龄就会死去形成外皮,而新的树皮在里面又茁壮成长,这时人们就将外皮剥下来做成橡木塞。
  以橡木塞为原型的酒塞可以分为四种,由于国外的酒庄基本上不会在较差的葡萄酒上使用较好的橡木塞,故此,酒塞的优劣及贵贱,基本上也代表了葡萄酒的优劣与贵贱。
  最贵的橡木塞就是原木塞,由橡树皮直接切割而成。我在意大利酒庄见过的最贵原木塞,是Quintarelli的Amarone Classico,一个原木塞价值超过5欧元,要知道在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许多普通的餐酒,一瓶的价格也就1欧元,也就是说,1个塞子可以买5瓶酒。使用这样的塞子,酒的质量也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1+1橡木塞,两头是两小片原木的橡木片,中间夹着橡木碎屑压制而成的圆塞,现在技术非常发达,可以做一层外皮,使橡木碎屑不会暴露在外面,不懂的人还以为是原木塞,实际上切开一看就明白了。
  再次的就是碎木塞,也就是用制作原木塞剩下的废料碾成碎颗粒,然后再压制成圆柱状的塞子,会加入一点点黏合剂,但是对人体没有害处。理论上,碎木塞在保持酒的质量上不会比原木塞差,这是任何一个使用碎木塞的酒庄会不断强调的,因为中国人同样不喜欢碎木塞,会认为是低端的葡萄酒。实际上,碎木塞除了环保,还能避免葡萄酒的公敌:橡木塞污染,保证酒质不会变坏。
  最便宜的是合成塞,最常见的是高分子合成塞,即“橡胶塞”,基本上是普通餐酒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准备要收藏存放数十年的顶级名庄酒,使用原木塞有绝对的优势外,一般的葡萄酒,使用碎木塞或者合成塞,对于酒的质量并不会有十分明显的不好影响。在勃艮第,我就见过一个酒庄,由于庄主准备竞选小镇镇长,将自家酿造的葡萄酒全改为碎木塞,以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环保分子,同时有理有据地号召其他的庄主也使用碎木塞。他向我出示了一大堆法文的资料,嘱咐让我转告中国的读者。当然,也有当地的庄主对其做法嗤之以鼻。总的来说,各种酒塞其实各有所长,螺旋盖与碎木塞对于葡萄酒的保存,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并没必要歧视。只不过欧洲人不会玩包装比酒还贵的花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酒塞的优劣贵贱来判断酒的价格而已。
  以上几个葡萄酒的关键词,虽然简单,但往往越是基础的知识,越容易被忽视和误解。在葡萄酒热潮方兴未艾的今天,希望它们能成为葡萄酒爱好者入门的一把钥匙。

标签:葡萄酒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