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浅谈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方面的书籍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国古代向来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择师标准。被誉为“万事师表”的孔子曾提出诲人不倦、关怀备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师德标准;唐代教育家韩愈曾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综观古往今来的师德,可概括为两点:对学生的深切爱护,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新的时代赋于师德新的内容。我们必须把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一、教是为了不教――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它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人是历史的主人,是世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教育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育的效果如何也应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
  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以“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去教育学生。我读中学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不高而受到老师十分严厉的批评,记得教师最后叹了口气说:“因为爱之太深,所以责之过切。”听后我深感对不起老师的深爱,因而学习干劲大增,至今回想起来,还仍感念师恩。因为师爱是对学生主体的弘扬。有了爱这种情感基础,就可以使学生“亲其师”和“信其道”,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师爱”应是“师德”的灵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它的神圣就在于它不是溺爱,而是有原则的爱,它是慈中有严,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原则性,从其性质来看,它高于母爱。师爱是一种神圣的爱,是教育 技巧和技能的高度体现。只有在这种看的前提下,才能将老师的指导与对学生主体性的弘扬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
  关心每一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应尽的天职。在关心学生的成长时,要把一般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既做好基础教育,使学生达到一般要求,又要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所规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课程和教材,都体现着国家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般要求,教师应当保质保量地去完成它。但是每个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按一个模子来塑造。这就向教师提出一个重要任务:要在实施一般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谋求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其特长,弥补其所短,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天地,以施展其才能。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是“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价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体地深刻地了解每一位学生,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所长和所短,更要知道学生短中之长和长中之短,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以发扬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每位学生都健康地成长。
  目前有的学校提出:“课内学好基础,课外发展特长”“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等等,都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根据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每个学生身上智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优势智力领域,有弱势智 力领域,如有的学生有“数学天才”,在理论思维方面有优势,而在语言方面、在具体思维上呈劣势。有的学生有“音乐天才”、“绘画天才”或“技术才能”,但在数理学科的学习上呈劣势。教师就应当取其所长,发展其优势,并以发展其优势向劣势方面迁移,以其所长补其所短,以求得全面的方向发展。我国当前提出的提高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指明了方向。
  三、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尽展风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师德已不仅仅停留在“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表面问题上了。应该把师德内涵扩展――要以德立教。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过失;用期待的心态等待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赞许学生每一点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一份爱。为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活动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弘扬个性;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不断给学生创造出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现代教师,其师德修养是首要的,德是为师之本,德是师之灵魂。

标签:师德 浅谈 修养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