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黑板报 > 正文

古代诗歌赏析_古代诗歌赏析方法管窥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考古诗赏析,学生常是畏之如虎,答题时或是无从下手,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挂一漏万,但是如果掌握古诗创作在题材选择和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就能更好的体察诗人的创作意图,答题也就会事半功倍。以下笔者就从天文、地理、知人论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引起读者关注,引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开一扇赏析的小窍门。
  
  一、 天文方面
  
  日月星辰的朝起暮落,从而引发的春夏秋冬的轮回,白天与黑夜更迭,清晨与傍晚的分野。
  自然气候与天气变化会引发诗人的感情波动。于是,春的万物初发,春之生机盎然,春之春色满园,常常引发对亲人佳人的思念,尤其是边塞征战诗中的征妇思夫或征夫思妇,如:《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亦会蕴含某种哲理,如王安石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炎热的夏季由于其万物葱茏,热烈开放适宜于抒发对前程的憧憬;天气炎热,户外活动少,乘一方阴凉,常抒发闲适之情。这类诗歌较多。如:白居易的《池上早夏》、陈子昂的《夏日游晖上人房》。而描写炎炎烈日下农夫的劳作,则常抒发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悲悯,如《锄禾》。秋天呢,在农人眼中是丰收季节,但是在诗人笔下,萧瑟的秋风,清凉的秋雨,寒意侵人的秋霜,清冷的秋夜月色,这些总是引起诗人的离愁别绪。送别时,这些秋风秋雨秋霜秋月,在诗歌中就起到化情入景,景中含情的效果。浓烈的秋味给诗人的离愁增添悲凉,给赠别凭添苦涩(即使送别时不在此时,诗人也许会“硬性”安排在此时)。这类诗占的比例较大,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寒冷的冬季呢,边塞的苦寒正可以考验将士的勇气与忠诚。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清晨早起成为诗人悲愁的出发点,常表现前途未卜,四处漂泊。如《商山早行》中的“晨起动征铎”句。傍晚黄昏又是离别的最后时刻,悲悲切切,难舍难分总在夕阳西斜,暮色渐起时,如柳永《八声甘州》。而深夜难以成眠则成为失意文人落拓学者坎坷士子愁绪凝结之时刻,悲愁不能解而失眠,从自身的不幸想到家国的苦难,以致会涕泗交流,白发增生,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 地理方面
  
  古代诗人由于其仕途坎坷,落魄流浪,常常是居无定所,浪迹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地域的不同中也能看出一些诗人流浪的轨迹,其诗歌情感抒发就有迹可循。例如,在古代,一般而言北方尤其是西北较富裕与繁华,是经济与政治中心,随着朝代的推移南方尤其是东南方渐成经济重地。因而那些遭贬的文士与官员就会不约而同的被贬到那些未经开发人迹罕至之地。例如,南方,过了五岭就是蛮荒之地,更不用说海南了,苏轼即遭此劫难。往西一点,柳宗元等四人被贬彰州封州柳州之地也是未经开化之处,刘禹锡情愿代替柳宗元前往,感动了皇帝,可见那里的条件之艰苦。西北方呢,直到清代乃至现代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华民族的朝代更迭中变化最为频繁,更是战事频发地区,诗人被贬或是流放或是流浪到此,抒发的多为慷慨悲壮之情。征战诗感怀诗较多写在此处。东北呢,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有近百万人被发配至宁古塔,清代诗人顾贞观历经十余年才将好友从此处救回来(《金缕曲季子平安否》)已属难得。虽未贬但是四方流浪者也不在少数,在流浪之地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就很相似了――失意失落悲苦思乡成为主题。唐代诗人杜甫与李白则最有代表性。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历经大半个中国,他的诗歌里成都,长安成为较多出现的两个城市,据此就可猜测他的诗作于流浪之中,抒发情感也就大致断定,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西向东,飞速回转,写得是收复失地得以归乡的狂喜之情。李白呢,从祖国西北乘舟而下,出三峡,到长安,下山东,游江南,足迹遍及祖国大半个河山,所写诗作与所经之处息息相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山东诸老的赠别留恋,《朝发白帝城》写从被贬夜郎的途中回归的喜悦等等。
  
  三、 知人论世
  
  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对作品的产生和情感的抒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知其人、论其世,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也就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高考诗歌题考纲要求以唐宋诗词部分为主,那么,唐宋的历史大事以及朝代兴衰变化学生就得了解。像唐代历史,前期的贞观、开元盛世,中期的守成藩镇割据,晚期的分裂,从而造成诗人的不同心态,早期“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中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埋怨,晚期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失落。宋朝从立国到灭国,经历前后两宋,北宋事实上并未统一中国,更不用说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了,而宋与唐的疆域比差多了,因而压在宋朝诗人心头的一直有国土沦散,故国难圆的痛心,从苏轼到辛弃疾到陆游再到文天祥莫不如此,刻骨铭心的家愁国恨充满字里行间。爱国题材成为母题,爱国诗歌比比皆是。
  而诗人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该诗时的情境心态,也是把握诗人真实情感的一把钥匙。但是更多情况下是将时代背景与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行赏析,略举一广为人知的例子为证。如:2004年春季高考(上海卷)选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和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首绝句,另配有一段背景材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通过阅读这段背景材料,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和原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从而也就能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老友相见自然高兴,但细究,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而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而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社会现状由盛而衰,“落花时节”便又包含了国家衰变之意,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处处皆学问,诗歌赏析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一些历史历史、地理、天文等常识相关联,在赏析时能有点这方面的素养,会大大减小赏析的难度。

标签:管窥 赏析 诗歌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