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黑板报 > 正文

明万历年间中日海路交通线研究 明万历年间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日本犯华考》是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殷都所著。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到倭寇犯华的轨迹,勘知万历朝倭寇仍然在中国东部沿海骚扰。同时,可以明确的看到中日之间海路交通线与风向、季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从五岛或萨摩州出发的到达中国东部沿海诸省的三条主要的海路交通线,以及适合航行的季节。我们要把握好中日间海路交通线航运规律,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关键词:万历年间;海路;交通线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35-02
  
   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两国的使节和商贾等往来络绎不绝。1784年,日本发现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据考察为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王的那一枚印缓。据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①特别是隋唐时期,中日交往更是频繁,大批日本学者、僧侣来到中国求学,中国也派遣了一批学者到日本讲学,传播唐文化。但此后,中日交往盛世的光芒逐步消退。特别是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明朝援助朝鲜抗击日本的入侵,中日间在朝鲜半岛上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结果日本惨败,明朝廷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更是给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此时此刻,中日之间交往趋近冰点,朝贡贸易阻断,民间交往减少,另一方面倭寇的出现,给中国沿海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明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军事压力。
  就倭寇活动的时间而言,一般将倭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宁波事件为契机,中日关系恶化,朝贡贸易断绝,明朝廷对日本十分不信任,并关闭了市舶司。明世宗曰:“夷姓多谲,不可轻信,所在巡按御史督同之司官严译审。果系效顺如例起遵,仍严禁所在居民无私交通以滋祸乱,余如所拟。”②在这种背景下,嘉靖十八年后,日本高僧策彦周良二次进贡,明廷才没有将宁波事件同倭寇的再起牵在一起。只是大内氏独占入明船带来的利益,而不能取得其利益的其他商人和豪强转而去从事走私贸易, 这也是不得已的结果。不仅如此,在靠近宁波的双屿, 葡萄牙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加入了那一带公开进行的走私贸易。③倭寇再次猖獗就势必不可避免了,此时正处于嘉靖后期至隆庆时期。这个时期倭寇的主体不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一些大的地主、乡绅面对明政府采取的禁海政策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与部分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成为了新时期的倭寇。其犯华的半径进一步扩大到了中国经济相对繁荣的东南沿海地区。明神宗登基之后,倭寇入侵人数少、规模小。此时的倭寇,特别是在万历二十六年之后,势力进一步衰弱,有确切记载的共计仅有六次,分别是在万历三十二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④但是,万历中期以来,边备废弛,政治腐朽,内乱不息,对于倭寇而言就有了很大的机会。
  基于防范倭寇的需要,中国一批士大夫开始研究倭人犯华的海路交通线及其规律。这就促使倭寇犯华在给中国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之间海路交通线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兵部侍郎殷都,字无美,号斗墟,嘉定人,⑤著有《日本犯华考》一文,记述了倭寇犯华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包括倭寇犯华的海路交通线以及同季风变化之间之关系、防守策略等。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倭寇问题依旧是明朝廷的重大忧患,兵部还在为此劳心劳力。
  一、《日本犯华考》概述
  《日本犯华考》由于作者生卒年不详,所以难以考究其成文具体年代,但从文中可以窥视到此文必定成于万历二十年之后,因其记述的历史事件刚好止于万历二十年。其文不长,现抄录如下:
  日本古倭奴国,去中土甚远,隔大海,依山岛为国邑。其地东高西下,东西数千里,南北数百里。九州居西为首,陆奥居东为尾。山城居中。其国君以王为姓。历世不多。汉时来朝者三十余国。历东汉魏晋宋隋皆入贡。唐咸亨初,更号日本国。初,洪武四年,遣使臣朝贡。永乐以来,国王嗣立,皆受本朝册封。其地有五畿七道。以州统郡。附庸之国百余。国初十年一贡。由浙宁波还于京师。其人凶狡无信。洪武中,数为边患。沿海设备倭以待之。嘉靖初自宋素卿之乱,始纪贡路矣。三十二年,挟愤深入畿甸,所过劫焚;虽费朝廷百万歼削之,照示无大志也。万历二十年,关白以华人篡夺山城君,吞并海外六十六岛,大举入寇,攻破朝鲜,虏王子陪臣,留兵屯驻釜山西生浦,诡词以要中朝封贡,其实寓窥伺辽左天津之意焉。幸奈天子圣明,敕谕禁讦;万里海防,一戒谨备。今考其人寇之路,其西北至高丽也,必由对马岛开洋;南至琉球也,必由萨摩州开洋;顺风七日,其贡使者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若其入寇,则随风所之,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或由五岛,至大小琉球,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若正东风猛,则必由五岛,入天堂官渡水而视风之变迁,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舵,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海,犯象山,奉化,犯昌国,犯台州;正东风多则至李四奥壁下陈钱分○,或由洋山之南而犯临观,犯钱塘,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南,犯大仓,或过南沙而入大江;若在大洋而风吹东南也,则犯淮阳,犯登莱。若在五岛开洋,而南风方猛,则越过辽阳天津。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知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春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其停桡之处,焚劫之权,若寇得而主之,则其帆樯所向,一视乎风,实有天意存乎其间,倭安得而主之哉?今欲御倭,当取法于梅林公,星布水寨,截其往来;多延智士,间其所亲,时出哨洋,挠其登岸;厚赏将士,敦其勇敢;倭纵狡悍,必不能持久奥中,以自老师,其成擒必矣。⑥
  查《日本犯华考》可知,此文中心目的在于如何将倭寇“成擒”。整篇文章分四层意思,围绕着倭寇问题而展开。文章先是概述日本概况,其中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王族方面的内容;然后总结中日自汉至万历二十年之间发生的一些交往,其中重点描述明朝与日本之间所发生的大事件;接着将“入寇之路”与“季风”联系起来,详细说明倭寇由海路犯华的详尽路线及受季风影响;最后“今欲御倭”的建议。四层意思,均着意于“倭寇”问题,其中第二层、三层是文章的重点,尤其是第三层更是重中之中。笔者以为,我们在考究倭寇问题的同时,更应该窥探出中日海路交通线的发展问题,冀以详细描绘出中日之间的海路交通线、航运规律。
  二、海路交通线与风向
  倭寇犯华的海上交通线,在战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和平时期却是中日交流的重要交通线,有利于中日间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特别是在朝鲜半岛政治不稳定,或者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政权强大的时期,海路交通线就尤为重要。例如1539年策彦出使明朝,便从博多出发,经海上,两个月后到达中国宁波府的定海县昌国城,然后走陆路取道北京。⑦
  中日之间隔东海相望,东海西濒苏、浙、沪、闽诸省,东邻日本琉球群岛⑧的广阔海域。在这个区域内,季风气候明显,对海上航运影响巨大。因而,对倭寇犯华以及海上交通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结果导致在不同时期、不同风向时海上航线随时变化。殷都据此研究出防倭寇应“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来,亦非倭所利矣”。
  据《日本犯华考》,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海路交通线的范围北至高丽,由对马岛(今属长崎县)出海;南至琉球群岛,从萨摩州出海。那么,就详细的海路交通线,我们可以就风向将其分为三条主要干线。第一条,当东北风猛烈的时候,从萨摩州或五岛出发,到达大小琉球群岛,然后看风向,如果是北风多就前往广东,如果东风多就前往福建。第二条,正东风猛烈的时候,就由五岛出发,到达天堂官渡海,再看风向,如果正东风稍带北风则经过乌沙门分舵或韭山海闸门前往温州,或者经过舟山群岛的南部前往定海、象山、奉化、昌国城、台州;如果正东风特别猛烈,就前往李四奥壁或洋山的南部,再到达钱塘、临观,或者经过洋山的北部前往青南、大仓,或者由“南沙入大江”;如果正东风稍带南风,则前往淮阳、登莱。第三条,南风猛烈的时候,就由五岛出发,越过辽阳前往天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五岛是中日间海路交通线的中枢,它位于九州岛西、紧挨着长崎市,由福江、岩松、九贺、奈留、中通等岛组成。第二,第二条海路交通线是重中之重,选择余地很大,比较灵活,第三条海路交通线则选择余地较小,却可以直接到达天津,进入首都北京。
  三、海路交通线与季节
  中国处于北温带,冬季太阳辐射少,夏季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南北温差大,而且中国地处太平洋西海岸,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明显,东部接近陆地的海域同样受季风影响,风向逐步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风向是东风,而且夏季风比冬季风更为强劲。⑨
  通过《日本犯华考》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海路交通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三四五月,这个时期东北风较多,是中日海上航线的重要时期,有利于海上航行;第二个时间段是九十月,东北风再次降临,只是没有三四五月那么强劲,这个时期也适合于中日之间的海上航行。其他各月为第三个时间段,这些月份里,由于缺乏东北风,不适合于中日之间的海上航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年的三四五九十月,是中日海上交通线的黄金期,事实也是如此。“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倭寇台州”⑩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倭登黄华”B11万历三十七年(1609)四月,倭寇侵入浙江昌国的牛栏,再入温州的麦园头,毁明兵船,杀明官兵。三十八年(1610)闰三月,倭寇侵犯浙江的坛头。B12“东南海寇,日甚一日。丙午嘉靖二十五年秋,遂至浙西,吾邑亦被其害。”B13
  四、余论
  在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过程中,虽然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友好和睦是主流。由于中日无法通过陆路直接交流,海上交通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殷都《日本犯华考》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倭寇犯华这一基本事实,也要看到中日之间的几条重要交通线,特别是其与季风、季节之间的关系,以便促进中日海路交通线的繁荣,中日之间友好关系的继续向前迈进。
  注释:
  ①陈寿.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②《明世宗实录》嘉靖十八年闰七月甲辰。
  ③《明代倭寇问题研究》[J]山根幸夫,邱明译。
  ④《明神宗实录》,卷三九二-五八八。
  ⑤https://baike.省略/view/236426.htm.
  ⑥中国历史研究社.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倭变事略[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2:167-168.
  ⑦(日)牧田谛亮.《策彦入明记研究(上)》
  ⑧明朝时期琉球群岛尚不在日本版图之内,也不在中国版图内。不过,此时中国人民和琉球群岛人民联合一起抗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政府间也有往来。
  ⑨张家诚.中国气候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78.
  ⑩(明)不著撰人.《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B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史部二一一)[M].济南:齐鲁书社,1996:255.
  B12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350.
  B13(明)郑晓.郑端简公今言类编•卷4•经武门?驭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标签:交通线 海路 中日 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