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合同范本 > 正文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又一次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以刺激美国经济。这一政策手段的实施会造成汇率和大宗物资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新兴经济体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
  关键词:量化宽松 资产泡沫 通货膨胀
  
   一、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由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经济体系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巨额的财政赤字与债务、存在的通缩威胁是这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所在。
  与传统的货币政策通过购买短期证券从而对利率进行微调不同,量化宽松政策通常是在短期利率接近于零,利率等常规工具难以发挥作用时各国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对经济复苏的刺激效果也具有局限性。
   二、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是一种超常规货的币政策,正如巴西外交和贸易部长所言,“量化宽松的政策将会让美国的邻居沦为赤贫”,甚至加大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
  1.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美联储购入国债,有助于增加对国债的有效需求、减少美国的高额债务、缓解财政赤字压力,并造成美元贬值趋势,推动美国出口。同时,可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提高信贷的可得性,实现流动性的重新分配,对缓解信贷萎缩、提升市场信心、促进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2.加剧热钱涌动,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首先,大量资金转向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通胀预期与资产价格非理性快速上升,就会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其次,增加流动性的过剩,诱使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投机性的短期流动资本必然会投资于各类风险资产,从而迫使资产价格上涨,增加市场资产泡沫。
  3.滋生通货预期隐忧,增大全球通胀压力
  首先对于美国来说,短期内,通胀预期的产生也有助于经济的回升。但从长期来看,经济一旦回转,货币乘数必然变大,流动性将出现过剩问题,而逆向操作又存在难度,这样投资者就会预期在中长期将产生通胀,美元的大幅贬值,黄金、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在所难免。其次,从全球来看,短期国际资金的流入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给包括中国内的新兴经济体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
  综上,量化宽松对美国经济来说,短期内是一剂强心剂可以暂时达到救市目的,但却为长远埋下了祸根。长远来看,量化宽松对美国甚至全球经济来说,究竟是救市之举还是潘多拉盒中的妖怪,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三、“量化宽松”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1.控制国际热钱的流入
  美国量化宽松为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在国内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高企的情况下,稳定价格水平,抑制通胀已是当前的核心目标。而国际热钱的持续流入对我国通胀无疑是雪上加霜,鉴于我国CPI指数呈上升趋势、失业率水平有所下降、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在国内货币供应量充足的条件下,我国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性的、灵活地控制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防止流动性过剩。
  2.推进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市场化
  当前大规模的热钱流入使利率、汇率的调整进退维谷,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推进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有助于抗金融风险能力的提高。但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放松利率管制,而是创造条件使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更大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也不是彻底放开人民币汇率管制,而是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步增强弹性,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从而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3.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进程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看,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争夺国际定价权,这可以有效避免“廉价美元”导致的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减小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好手段。针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伦敦前夕提出了在IMF现有SDR基础上构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而IMF现有的SDR构成的改造,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4.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美国推出量化宽松后,流动性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人民币将面临更大升值压力,导致资本流入,流动性过剩,根据“三元悖论”,人民银行将部分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性。这时,中国将被动跟随美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当货币供应量十分充足时,而货币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虚拟经济的扩张或是滞涨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央行货币政策被美元绑架,我国货币政策被动调整。单一的政策工具难以有效控制经济走向,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与损失担保、银行注资、存款担保、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相关政策措施协调配合,以期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力,从而应对量化宽松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东.解读西方“定量宽松”政策与中国的应对[J].改革与战略,2009;8
  [2]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大学学报,2010;10
  [3]王树同,刘明学,栾雪健.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影响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
  [4]闫瑞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的次优选择[J].西部金融,2009;7
  (责任编辑:陈 通)

标签:货币政策 美国 量化 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