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合同范本 > 正文

柴静的成长史 柴静在自我抵抗中成长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荧屏前的克制、平静背后,柴静有一套正在实践中的采访逻辑。自我与自我的抵抗,是其中的一部分。      两个“柴静”在不自觉中较劲      柴静和“柴静”长得别无二致。
  前一个生于1976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后一个则只有当这个记者采访时才准时出现。
  是“她”在与新闻当事人对话问答。“她”是她的战斗版和加强版,“她”会做出超出她经验之外的反应,这些反应令她意外和吃惊,但她总是发现,“她”比她更对。
  “你知道在赛马跨越障碍的时候,最佳赛手的心态是你既不要鞭策它,也不要控制它,你要完全地信任它。采访前我做准备,有时没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办,通常智力不能抵达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你得信任一下那个叫柴静的人,她更接近直觉,你别拉缰绳。”
   2011年11月8日,记者节,在央视旧台址附近的一间咖啡厅,柴静如此向记者描述她的工作体验。过去三个月中,她于每周日晚22时36分,坐镇新改版的央视《看见》节目。节目制片人李伦欣然告诉记者,《看见》已经“小幅超额”完成收视率任务,这对一档仍在边做边找定位的新节目来说,令人欣慰。
  但她最近常常不喜欢“她”。尤其是李阳家暴事件那一期,她打几个电话问反馈,朋友都说好,但“电视上这个人就是让我不舒服”。
  在那次采访中,李阳突然把话题引向柴静,试图寻求共鸣和佐证:“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有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得选择的。”
  柴静未置可否:“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尽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父母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
  柴静笑起来,加大了自己的分贝:“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亲密,她把手心贴在一起。
  看过播出后,柴静对两个回合的口舌之辩耿耿于怀。跟李阳悄然形成的对立,让屏幕前的她着实沮丧。对面发来一个力,她急于用一套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反击回去,她说这是在《新闻调查》时期对抗性采访形成的习惯。
  “我以前有一个特点是反问比较多,但我现在看到另一种可能,不去问‘难道不是怎么怎么样吗’,而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他对家庭的看法跟我不同,但不同又怎样呢,你只需要去了解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就这两个问题就够了。对方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让你意外。”
  “你想,若是托尔斯泰采访李阳,他会意外吗?”她频频问同行。
  托尔斯泰被柴静频频提起。《安娜•卡列尼娜》正被她视为自己当下的“圣经”。来《看见》后,每次出差柴静都带这本书,在空白处做做笔记,慨叹“虚构可以比人生更真实”。她说,这导致她现在的选题有一种“文学感”。
  
  从矫情文艺女到思辨女主持
  
  柴静声名鹊起于湖南某电台的一档深夜节目。当时她刚从长沙铁道学院专科毕业,学的是会计。在那个电台节目对学生群体有着巨大入侵力的年代,柴静读文章,播音乐,迷倒湖南众生。节目的片尾曲是郑智化的《让我拥抱你入梦》,痴男怨女们常在其中落泪,心绪难平。她后来写了书,取名《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小女生的文艺气总是吃香的。柴静在博客里写她1998年刚来北京时的经历,碰见的男青年经常都是三句话,“我漂在北京,我是搞艺术的,我总有一种想死的冲动。”有的还有第四句话,“你们学校在哪儿?要不我到你们食堂找你吧。”
  于丹曾说,逢年过节,她的手机里总有看不过来的长长祝福,但柴静的短信令她独钟,常常就是六个字:姐姐,岁月静好。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看过不少柴静的节目,他把柴静称作“电视人里少有的有逻辑思维的人”。“她跟采访者的情感碰撞是很丰富的,虽然表面上冷静,但有比较强烈的情感信号传递出来。”杨禹说:“我能感觉到她的问话,外松内紧。她自己绷得比较紧,需要缜密地推动她的谈话,有时显得刻意。”
  《看见》采访药家鑫父亲药庆卫时,药父讲述了一个细节:在父子短暂的最后一次见面中,药家鑫提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但他没同意。
  “我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药庆卫向柴静复述他的原话。
  这时柴静没有看他,也没看镜头,低着头说了一句:“那个话可能他听了也很难受。”
  在摄影机取景框以下,观众看不见的位置,柴静正用笔尖扎着自己的手背,以求克制。“我有情动于中、不能自已的瞬间,而且流露了。”柴静说,“我大致能体会药家鑫当时的心情,他想有最后的救赎,或者留点什么,但是被用一种挺刺激的方式拒绝。我也理解这个父亲,他一直在激愤的痛苦中,所以我当时的感受是一种很深的无奈:这就是人的悲剧的来源。”
   但她也有自己的倔强。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专升本时,她在一家知名文化类杂志实习,月工资300块。她去中科院植物所采访,被研究员对物种的天然喜爱打动,交上的稿件题为《棉田里的守望者》。
  编辑看了很快回复:“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你去编译一点国外的资料。”柴静不解,作了点小抗争。编辑还是坚持:“你改不改?”柴静说不改。电话挂断了,她也没再去。
  
  与外界绝缘的天真
  
  柴静在四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常提及多位名人,引述其名言,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宾诺莎、歌德、梵高、赛德克•巴莱、安德森•库珀、顾准、胡适,也不时迸出一些书面语,如桎梏、轻慢、湍急、遇合。
  采访就像打太极,你来我往,耗费太多精力,因此,柴静笑着说,“生活中,我比较八卦。”说“八卦”其实就是天真,只是这种天真与外界绝缘。
  平常柴静多出现于一帮“老男人”的饭局中,饭局中时而有人喝到吐,而柴静则是那个一会儿拿扫帚一会儿拿拖把清理现场的人。
  有人开玩笑说柴静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柴静却不以为然:“你们怎么知道没有比我更穷的主持人?这个说法不准确。”她认为,“这个职业理应给人生存比较有尊严的报酬,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肯定能看到。”
  她至今没在北京买房。十多年来一直住在最初租的房子里,但这不说明什么。钱这东西跟能力、跟道德都没多大关系。她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挺适度的吧。女孩子嘛,压力没有那么大,够自己生活了,就很好啊。”
  她一年有二百多天在全国各地出差,她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约会,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生活中,柴静柔软,没有方向感,极爱丢东西:手机、钱包、笔记本。有时和友人一起喝咖啡,她抢着买单,一掏兜,发现忘带钱包了。《看见》编导范铭说:“她生活和工作是两个状态,上节目她头脑清楚,算账特别快,每次讨论选题,能以环环相扣的强大理性说服他人。可一到生活,她自理能力差。所以大家喜欢保护她,宠着她。”
  也许正是她生活中的这种漫不经心,工作中的全力以赴,短短几年,她就取得了令人仰视的硕果:2003年获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称号,荣获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2008年获东方卫视感动中国绿色人物称号;2009年成为央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10年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
  而柴静依然云淡风轻,她只想尽力做好现在的工作,与同事们一起,把《看见》打造成为一个直抵人心的王牌栏目。(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张秀格)

标签:抵抗 自我 成长 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