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环保作文 > 正文

我们一定要把教育事业办得更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办学方向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两会的召开,吸引着国际、国内媒体普遍的关注。在国内,人们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每日关注着两会的进展,及时了解两会的信息。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也引起国际舆论热议。的确,纵观报告内容,温总理不仅回顾了2011年的各项工作,而且从九个方面对2012年政府工作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民生领域一系列问题依旧是报告的亮点和焦点。谈到民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时温总理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这是总理作出的庄严承诺,这是政府回应民声的暖心,也使我们感受到政府推进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教育的信心。仔细阅读政府报告和关注代表声音是把握2012年两会教育改革重点、难点的关键。
  一、不平凡的25年
  温家宝总理在回顾2011年工作时指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总额近900亿元,资助学生达760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初步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是不平凡的25年,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发展。我们只用了2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两基”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人民文化素质低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最大压力。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1986年,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过不懈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受各种条件限制,当时在西部一些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实现“两基”的任务依然艰巨。
  进入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迈进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规定,为推动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到2011年年底,随着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四川省通过“两基”国家验收,我国的“两基”目标全面实现。
  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
  1.呼吁了十几年的数字
  报告中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数字是“4%”。温总理在谈到2012年主要任务时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发展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共职责,保障政府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战略转移。199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写入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没有达到。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我国的GDP与财政收入有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当时的财力还比较有限,需要用钱的地方还比较多,因此可能一时难以完全达到4%。很重要一个原因还是思想认识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职责不清晰、不分明,各自应该承担的比例不明确。换句话说,就算有了一定的财力,对于谁该承担多大的比例不清楚,也不敢有多高投入的积极性,都有一种观望、等待的态度。所以,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到实现的希望。2011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承诺要在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必须达到4%,会后财政部与各地政府对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与比例做了划分,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且限时督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一个呼吁了十几年的数字,终于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确认,从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到“4%”即将成为现实,人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坚实足迹。在2012年两会当中一批湖北的专家、学者也准备提出,在2012年实现占GDP的4%之后,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需要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到2020年至少应达到GDP的4.5%,争取达到GDP的5%的目标。这是我国教育改革革命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这参照了国际教育平均投入水平,也在我国未来不断增长的财力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并非过高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比较可行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后4%时代”
  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如今,“4%”即将成为现实,人们更加关心这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更加关注今后教育经费将重点投向哪里。“数量上去了,关键要花好”。4%的GDP,近2万2千亿元,如何花好可不是小事。结构上怎么用,绩效上怎么考核,是搞硬件还是搞软件,是用于搞示范校、重点校还是发展落后学校,要搞清楚,怎么花、如何最大限度地花出效率是一个大问题。围绕“后4%时代”,代表们各抒己见。
  (1)4%不只是一个简单而冰冷的数字,这个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决心是否坚定,取决于地方在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蛋糕”中,有多少能分给教育,地方政府能否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把本该分给教育的“蛋糕”,如期如数地分给教育。舆论需要继续呼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确保4%到位,履行4%的实施监督责任,最重要的是要公开、透明,让全国人民知道这笔钱是怎样分配的。教育预算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教育多投入以后,特别要保证教育经费合理使用,减少教育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而不只是鼓掌欢呼,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教育上,让“再穷不能穷教育”真正成为现实。
  (2)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重点优先考虑中西部及少数民族聚居地。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比较弱,教育资源匮乏不足。要从根本上理顺各类扶贫工作,教育扶贫优先倾斜是重中之重。
  (3)我国城乡教育的基础落差很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对乡村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和倾斜是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农村教师的待遇比城市低,教师比例、师资配置悬殊,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和心理失衡。
  (4)建设一大批公办幼儿园,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特殊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待遇低,残疾孩子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普特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困难较多,残疾学生毕业后安置难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更多投入。
  (5)关键是要结构合理。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少,从国家发展来说,没有一个强大的基础,就没有后劲。基础投入更多应是国家的投入。纳米技术、干细胞都是我们国家喊得最早的,但现在都被别的国家超过了。因此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也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投入。

标签:教育事业 办得 一定要把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