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环保作文 > 正文

【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城市化推进路径研究】城市化与服务业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当前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化纵深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特征。现代服务业通过高就业弹性来直接提升城市化率,通过对制造业效率、制造业集群及其结构升级来间接带动城市化发展,通过发挥整体效应促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在数量和品质层面促进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城市化 功能提升
  
  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动力。经过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7%,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在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逐渐减弱,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张国骥(2003)在研究了美国的城市化历程之后认为,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代工业化而起,继续拉动城市化。祁苑玲(2003)认为当今世界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使城市化进程提速,成为多数国家的主要选择。宋庆迎(2005)指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发展与能级提升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外部经济效应的重要源泉和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条件。
  多数学者认同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后续动力,但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推进的层面关系如何?其对城市化推进的作用路径是如何展开的?本文将从第三产业的高端形态-现代服务业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一个正式的提法。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概念和范围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有代表性的提法如下:
  刘志彪(2001);杨翠兰(2005)等“生产服务”派的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现代生产过程服务、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行态;启恒(2004),庞毅、宋冬英(2005)等“技术依赖”派的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强调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荣晓华(2006)等“新兴”派的观点强调现代服务业时间上的“新兴”特征;“知识”派的观点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和科技含量。
  本文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经济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包含一些新型的消费性服务行业,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包括四大类: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二)城市化内涵:全面系统的角度
  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形态复杂化的趋势,因此对城市化的内涵也要求从系统化综合性多层面的角度去理解。
  1.多角度的城市化。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把城市化的内涵归纳为如下几个层次:人口城市化:就业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产业城市化: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经济形态城市化:农业经济转变成为一种以现代工业和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过程;社会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2.多层次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至少包含了以下过程。集聚化过程: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城市化外延式发展上。强化提升过程:城市功能与城市品质得以提升,表现为城市化的内涵式发展方面。扩散化过程:是指城市的品质和特征向非城市地区逐渐扩散,表现在更高层次的城市化外延式发展上。
  基于对城市化内涵的全面系统的理解,本文强调:城市化即是城市人口非农产业占比提高的量化过程,也是城市功能城市品质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是城市化在数量和品质双重演进提高的过程,即是先进要素不断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也是城市这一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模式不断扩散过程。
  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推进的路径分析
  与工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化率的提升方面,还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以及城市群的形成方面,对城市化进程起着全方位综合性的推进作用,基于此,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路径也是多元的,存在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并存,量化推进与功能推进相结合的多种路径方式。
  (一)直接路径: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推动城市化率提升和城市功能升级
  1.现代服务业通过其较高的就业弹性推动城市化率提升。就业弹性是指就业GDP弹性,即就业人员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可以表示为E:(△L/L)/(△G/G)。就业弹性越高,表明GDP(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岗位越多,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越大;反之,则就业弹性越低,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越少。发展高弹性的产业将有利于解决就业。
  数据显示,1991年至2003年世界各国平均按三次产业显示的就业弹性为:农业0.24,工业0.21,服务业0.61。这期间美国三次产业显示的就业弹性为:农业为-0.01,工业为0.23,服务业为0.61;同期,我国的产业就业弹性分别为:农业为 0.09,工业为0.07,服务业为0.47。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显示,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服务业比农业和工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服务业对人口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明显高于制造业。
  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的情况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如美国2000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已经达到2.6∶22.9∶74.5;德国为2.8∶34.5∶62.6;日本为5.1∶31.2∶63.7。而我国2002年这一比例为50∶21.4∶28.6 ,到了2005年这一比例就变化为44.6∶27.8∶31.6,说明对我国来说,未来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以此带动人口城市率提升的作用将显得尤为重要。
  2.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基于对城市化内涵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城市化不但是城市人口占比提高的量化过程,更是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质的提升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现代服务业属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和高技术密集两种功能的结合将使城市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高投资回报、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向发达的城市中心地区集聚,引导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这些行业作为中间投入服务,为城市产业形成和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不断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现代城市所具有的市场功能、信息功能、金融功能和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发挥更大的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现代服务业中具有个人消费服务性质的行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商品零售等行业的发展,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现有城市的文化功能、生活功能、消费功能等,可以促进城市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的城市定位,走多元化发展路径。
  (二)间接路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升级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在学术界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关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得出工业化率、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基本上保持一个稳定值;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程度是非常大的等。这些研究认为,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正是通过对制造业的升级而推动工业化水平,并进而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1.现代服务业提升不同生产活动之间的联合效率,降低制造业成本。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级中间要素投入,可以提高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制造业的循环架构。现代服务业通过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种途径来实现价格优势,进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现代服务业能够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在知识经济背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的企业虚拟化经营,使得在制造业中为满足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运行功能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带有服务业属性的企业(行业),逐渐从这些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伴随着服务功能的外部化、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把本来内含于制造业内部但并不擅长的业务环节剥离出去,释放出这些非制造环节所占有的资源,把有限的生产要素专注于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的生产制造环节,有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品,外部服务的专业化可以促进服务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这些中间服务品的价格;外部服务的产业化促进服务产品供应的多样化。这些又进一步降低了制造企业的购买中间服务品成本,从而达到降低综合制造成本的效果。
  现代服务业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生产专业化、服务外部化一方面带来了制造成本的下降,与此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必然引起交易费用指数化的扩张,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现代服务业作为分工演进的必然结果,其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制度创新等来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信息成本。同时服务外部化所带来的服务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服务提供商的商誉和信用更加值得信赖,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越高,需求方对服务提供商的寻找筛选成本就因此而降低。可见,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有助于减少服务外部化的交易费用,提升交易效率。
  2.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要素的空间集聚。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定位效应,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发展。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现代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新型资本嵌入到制造业中,作为制造业的高级中间投入品,它与制造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协同定位效应,即二者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彼此在空间上的接近性。现代服务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潜能效应和技术外部性,会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吸引制造业企业也在此集中和集聚。因此,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发展。
  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将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规模的扩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现代服务业通过前向关联效应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对服务业产生了更大的需求,通过制造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引致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的发展会形成产业的集聚。聚集区在知识溢出、技术进步、机制创新、环境设施方面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将成为制造业投资的重点选择区域,加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3.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互动机制促进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作用途径是多重的。
  通过高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现代服务业作为制造过程的高级中间要素投入,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作用的主要途径是: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智力密集的产业,拥有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优势,它通过这些新型资本的投入,对制造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高这些有形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制造产出附加值。
  通过分工的深化与泛化来实现。按照斯密的思想,分工是通过专业化而提高生产率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了生产的迂回性和专业化,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促进制造业生产与运营效率的提高。
  通过价值链的升级来实现。现代服务业嵌入到制造业的产业链中,是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占据在“微笑曲线”的左端,即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研发、设计环节,或者占据在“微笑曲线”的右端,以品牌塑造、终端营销为主的环节。现代服务业的投入改变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环节位置,即由增值幅度低、增值潜力小、增值速度慢的链条,向增值幅度高、增值潜力大、增值速度快的链条上转换,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整合路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几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形成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加强城市群的整体效应,城市群的形成要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城市来发挥对整个群内城市的辐射作用,这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正是在对周边地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具有地理聚集性而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取得和协同效应的发挥,从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现代服务业成为链接群内城市的纽带,并使群内不同地位的城市均获得协同发展带来的益处。大城市需要广阔的腹地为依托,而中小城市需要周围大城市的辐射,不同规模、不同能级城市之间的契合发展增强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国内外实践也证明,城市群的空间演变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城市群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联系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纽带和血脉,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群的崛起。
  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从城市化的不同层面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深化。图1对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化的路径进行梳理。
  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化,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策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功能的新动力。工业化对城市化继续发挥基础性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将对城市化进程纵深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作用路径是多元的、复杂的。为了充分释放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即需要从产业政策上的引导,也需要资金政策上的支持。既需要关注产业自身的发展层面,也需要综合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关联带动,才能从直接层面和间接层面发展其对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芬.构建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机制助力中部崛起.商务部网,2008.10.8
  2.邱小欢,万晓兰.生产者服务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基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曾波,崔爱平,刘伟.新型工业化下基于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
  4.彭光细,周少华.生产性服务业对两型社会城市群发展的驱动与提升[J].求索,2009(7)
  5.张国骥.解读美国城市化的基本思路和经验[J].求索,2003(6)
  6.祁苑玲.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产业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1)
  7.宋庆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的提升[J].理论学习,2005(4)
  8.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1(1)
  9.杨翠兰.关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理论思考―对传统“服务”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5(26)
  10.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
  11.荣晓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12.刘燕斌.就业弹性过低揭示问题多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8-14
  13.马仁锋,刘修通,张新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及其协同机理研究进展[J].创新,2009(9)
  14.程德理.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6)

标签:城市化 路径 推进 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