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悔过书 > 正文

自我肯定的潜在机制与影响因素_影响机制是影响因素吗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自我肯定为何能减少个体对威胁的防御反应,它在何种情境下有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自我肯定减少防御反应可能是以自尊、自我概念、情绪或其它因素为中介,而认知加工的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信息加工的多个阶段起作用。一些因素制约自我肯定的运作及效能,包括肯定方式及内容、事件与个体的相关度、引入自我肯定的时机、个体受到肯定的领域和情境中态度客观的标准。未来需要整合认知加工与中介因素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影响因素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肯定;防御;威胁;中介因素;认知加工;肯定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053-09
  一、引言
  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是指个体在遇到威胁时,通过肯定与威胁无关领域中的自我价值来维护自我整体性(self-integrity),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总体上是好的:道德高尚且适应社会。一旦个体这一“好人”形象受到威胁,其反应往往是恢复自我价值以维护自我的整体性。这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防御反应(如否认、投射、反向形成)直接降低威胁,这一过程往往是自动的潜意识的;二是自我肯定,即以自己A面优势来弥补B面的缺陷,从而使自我系统重新达到平衡。通常,限制自我肯定效果的边界条件有两个:(1)威胁修复约定(自我肯定只对受到威胁的个体有效);(2)自我肯定对已经产生了防御行为的人没有作用,也即自我肯定不会影响已发生的防御。实际上,自我肯定与防御反应都是个体用来支持和维护自我整体性的心理策略,具有可互换性。因此,自我肯定可以减少个体的防御反应。
  换而言之,自我肯定类似于人们常说的“自我欣赏”,个体通过“取长补短”来积极应对威胁信息与不利情境,而不至于出现可能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防御反应。由于重要的自我价值被锚定,威胁自我的信息就失去了威胁能力,个体的关注点转向信息本身的价值。通过改变个体接近与应对信息的方式,自我肯定可以提高思想的开放性,使个体肩邑够接受强有力的说服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涉及其不愿意去相信的真相。
  自我肯定不仅影响着个体对威胁信息与事件的认知反应,还有其生理适应与实际行动。那么,自我肯定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关键的因素制约着自我肯定的运作及效能?这是目前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自我肯定是怎样实现的
  关于自我肯定是怎样实现的,涉及自我肯定中可能的潜在机制问题,这里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中介因素假设和信息加工特点假设。
  (一)中介因素的设想
  许多研究者猜想,自我肯定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于自我肯定与个体的防御反应之间可能有某种中介因素(如自尊、自我概念和积极情绪等)在发挥作用。
  1 自尊的作用
  威胁有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自尊,自我肯定能够通过暂时提升个体的自尊来降低个体的防御反应。研究表明,给被试虚假的正向反馈提升了个体的状态自尊,减少了被试对外群体目标的诋毁评价,降低了被试面对死亡焦虑时的防御反应;思考个人强项提升了个体的状态自尊,降低了其对外表可能遭拒斥的敏感性;肯定了自我重要价值的被试会偏爱其名字的首字母,表明自我肯定提高了内隐自尊。但也有研究者让被试肯定自我的重要价值却未发现自我肯定组与控制组在状态自尊上存在差异。
  2 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肯定理论推测,肯定个体的重要价值会增强自我概念的清晰性或以自我印象来维护自我整体性。Steele和Liu认为,完成一个经济与政治价值观量表能够肯定自我,但这只是对那些看重此种价值的人才起作用。显然,如果此种价值对他们而言很重要,完成了经济与政治价值观量表的被试就比那些觉得这些价值不重要的人对自身的评定更积极。这一发现与自我肯定增强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观点相一致,但其含义是模糊的,因为即使不评定价值观,以政治经济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有可能本来就比不看重这些的个体拥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肯定还能提高个体的解释水平(construal level,个体对事物、事件表征的抽象水平,表征越抽象则解释水平越高)来增强自我调控,说明自我肯定确实能够增强个体自我概念的清晰性。
  3 情绪的作用
  关于自我肯定以正向情绪为中介有两种说法。一是自我肯定会增加正向情绪,正向情绪会促进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减少个体抵制威胁信息的防御反应,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信息。虽然自我肯定很少增加外显的正向情绪,但它能增加内隐的正向情绪――投射测验中,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选择了更多的正向情绪词来表示其对模糊刺激的感受,这种情绪的增长使个体较少反复思考其在IQ测试上的低分结果。
  另一种说法是自我肯定会使个体看到其最在乎的是什么,体验到诸多他人指向的正向情感(比如爱、同情、奉献感、感激等),最终超越自我而减少防御反应。如对吸烟者的研究表明,肯定自我重要价值的吸烟者比控制组体验到更多的爱、联结感、感激等,对吸烟有损健康的文章接受度更高,其中爱与联结感调节了自我肯定与他们对文章信息的接受度。这表明价值肯定会使个体超越对自我形象或自我价值的关注,更多涉及与他人或事件相关的情感,这对关注自我情感的自我肯定理论提出了质疑,但目前还未得到重复验证。
  另外,拒斥威胁信息的一个关键动机在于控制负面情绪,如威胁可能诱发的恐惧、焦虑等。一些研究中,自我肯定者比控制组被试在受到威胁性健康信息之后报告了更多的负面情绪,表明他们较少压抑恐惧情绪。而Fry和Prentice-Dunn发现经过自我肯定的女性,较少像控制组那样回避思考威胁信息,而且有更少的无助感。但该研究的自变量操纵检验显示自我肯定有可能介入了控制组条件,使得这一结果的效度受到质疑。因此,负面情绪到底是增多还是减少了,它能否作为自我肯定与防御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还有待考察。
  总之,中介因素说虽有过一些探讨,但未能达成共识。自尊作为中介的观点比较可信,但未能得到充分证明,可能是自尊水平高低与自尊稳定性的个体差异所致:高尊者可能将威胁情境视作与积极自我形象相差更大,更容易感到认知失调而做出调整,而不稳定型高自尊者可能对威胁更敏感而易产生防御,因而自我肯定在具有这些特征的人身上是最有可能通过提升自尊来达到维护自我整体性的目的。自我概念为中介的说法有待考察,相关研究实在少。情绪为中介的推断未能得到证实,还可能因为多数研究所测量的都是外显情绪,而个体是否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最可能取决于那些人们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情绪。此外,还有其他可能的中介因素,如自我肯定可能会增强自我确定性(self-certainty)和自信口胡来影响信息的加工,目前没什么相关研究但值得深入。
  (二)认知加工方面的证据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看,自我肯定之所以能够减少防御反应是因为它能够改变个体自动拒绝威胁信息的局面。它给予个体处理威胁和不利情境的资源,使其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加工信息。一些研究表明自我肯定能够调动个体的资源,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   首先,自我肯定改变了信息加工中对威胁成分的注意偏向。面对潜在威胁,个体的信息加工中可能存在一种避开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此类信息上投注的注意资源较少,而自我肯定会使个体的信息加工朝向威胁信息,增加注意资源的投注。此外,自我肯定不会提高个体对威胁的总体敏感性,即凡是威胁(不论是否与当前情境有关)都加以注意,而是会使其较为关注当前情境中的具体威胁(较之于其他信息),促进该信息的定位和运用。研究表明,自我肯定会影响个体对威胁信息的快速定位和回忆。研究者告诉女性被试常喝咖啡可能导致乳腺癌,然后给出三个文章标题(分别体现中立、赞同或反驳致癌观点)让其自行决定深入了解哪一类信息。结果表明:从标题呈现到选择最先阅读赞同类信息,控制组被试犹豫了一段时间(回避威胁信息的偏向);自我肯定组则很快就选择了赞同类信息(较之于选择反驳类信息),且在一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比控制组记得更多的赞同类信息和更少的反驳类信息。另一项研究提供了内隐水平的证据:阅读酗酒引发多种健康问题的文章后,自我肯定的酗酒者在圆点探测任务中,表现出朝向文中相关威胁词的内隐注意偏向,而对与文章无关的其他威胁词则没有此种反应。这两项研究表明自我肯定不仅仅是一种分心,更是一种抵消威胁的方式,它使个体能够较好利用与特定威胁相关的材料。但还不清楚自我肯定是增强了注意偏向还是阻止了注意偏向的减少。
  其次,自我肯定促进了个体对信息质量的知觉,即提高了与威胁相关认知成分的易获得性,使信息加工中的威胁成分更易于编码和提取。van Koningsbruggen等人的研究提供了内隐水平的证据:让被试阅读关于“咖啡因可能引起多种健康问题”的文章后,再辨认与文章相关的威胁词与一些控制词,结果自我肯定组比控制组对威胁词的反应更快,表明个体对于威胁词没有排斥且提取很快,防御性低。促进对威胁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应该是自我肯定能够减少防御反应的重要原因,说明自我肯定可以帮助个体将威胁信息较好地整合人自我系统中。
  再次,自我肯定提高了个体思维的解释水平,促进了有益的自我控制。一方面,自我肯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体思考自我核心特征的过程,可以把这种思考看作一种类似刺激启动的“过程启动”,它会提高思维的解释水平。这一点已被证实:肯定了自我重要价值的被试其自我清晰度提高了,更多根据目的而不是方法来判断事件的性质,更多依据主要特征而非细节特征来评价事物。另一方面,自我肯定能够提升高层次的解释水平来改善自我损耗,预防自我调控失败:自我调控的能量有限,诸如思维调控、情绪状态改变和包含着自我调控的决策等操作都会导致个体在随后的自我调控任务上的表现受损。比如自我肯定削弱了思想抑制的反弹效应(压抑特定的想法或者情绪之后这种想法和情绪反而增多的现象),这说明自我肯定可能促进对任何人们不愿想到的思想的自我控制。再如进行了消耗资源的任务(如看录像时尽量只盯着人物的脸而不要看字幕)之后,自我肯定组的被试比控制组在比拼意志力的任务(如耐受疼痛、字谜游戏)中能坚持更久,成绩更好。研究揭示了自我肯定的另一种可能机制:自我肯定之所以能够减少防御反应,是因为它使人们关注大局,把满足短期的需要与更重要的长期目标区分开来。这一猜想符合“自我肯定能使人们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观点,也切合许多与自我肯定有关的结果,如使认识失调的情境不再重要、减少自我设限、使黑人中学生不再受负面刻板印象影响而成绩持续提高,减少中学生自恋个体的攻击性。等等。该设想能够很好地解释防御动机的移除及自我肯定促进个人成长的效应,不过还有待实证检验,因为自我控制失败的情形不可等同于威胁。
  自我肯定促进了信息加工的开放性,对此,Sherman和Hartson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模型来加以解释。首先自我肯定会增强自我资源――个人珍视的目标、个人特质、条件或是能量,或是达成这些目标、特质等的方法。然后,对自我资源的强调使得个体有更多的能量和更广阔的视野去积极应对威胁而不是将其合理化。最后,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会更加确信其自我价值,较少关注威胁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这表明自我肯定实际上隔离了威胁与自我,这样自我评价就不再轻易受到威胁信息的影响。
  虽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自我肯定机制仅刚刚开始,证据也不多,但也能说明自我肯定不只是移除防御动机,还涉及信息加工的多个阶段,如个体的注意、知觉以及认知资源的调控等。
  三、制约自我肯定运作及效能的重要因素
  制约着个体自我肯定效果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肯定方式及内容、事件与个体的相关度、引入自我肯定的时机、个体受到肯定的领域,以及情境中态度客观的标准等。这些因素控制不好可能导致自我肯定无效、效果较差甚至反效应,是自我肯定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一)个体的肯定方式及内容
  从实验操纵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种肯定方式。一是积极反馈,让被试做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测试,然后给予积极评价,比如在人际洞察力测试后告诉被试其社会适应良好。二是肯定个人核心价值,比如人们首先报告一项重要价值或生活领域,然后就此写一篇文章,或完成一个让他们宣称该价值或领域重要性的量表或练习;还可以让被试思考一个珍贵的个人价值或是个人强项。
  从受肯定的内容来看,又有多种分类方法。除了个体自我肯定与群体自我肯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可分为独立我肯定与互依我肯定,独立我肯定重在凸显个人独特品质、能力,互依我肯定重在肯定体现了重要社会关系(如亲友)的核心自我价值;根据资源的稳定与否,可分为内部自我肯定(肯定内在、稳定特质)与外部自我肯定(肯定外部行为和成就);还可分为价值观自我肯定与特质自我肯定(肯定自己的积极特质)。
  不同的实验操纵方式会影响自我肯定的运作过程,主要表现在它们影响的中介因素不一样:积极反馈通常会提升自尊或促进正面情绪,而价值肯定往往并不影响自尊和情绪但会提高个体的解释水平。
  不同的肯定内容由于涉及不同的认知层面,会影响自我肯定的运作及效能。例如,个体自我肯定会使人们关注个体自我,而群体自我肯定则使人们关注社会自我。个体受到自我威胁可以进行自我肯定,若是遭受针对个体所属群体的威胁,高群体认同的个体可通过群体肯定或者自我肯定来减少防御反应,但低群体认同的个体则只有运用个体自我肯定才能消除威胁。又如,比起外部自我肯定,内部自我肯定减少防御反应的效果更好,更能提升评价情境下个体的认知与社会性功能。Gordon和Chen让对恋爱关系不太满意的被试回忆来自恋人的内部肯定,即恋人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的人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成就,他们报告了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和更多促进关系的表现。再如,Jessop等人给日光浴者发放关于“紫外线有损健康”的宣传册,然后提供免费的防晒剂,考察不同的肯定方式对于接受防晒剂行为的促进效果,发现各组被试的接受比例分别为40.5%(控制组)、35%(肯定自己的“友善”)、54.8%(肯定重要价值)和63.2%(肯定积极特质),只有肯定积极特质组与控制组的接受行为存在显著差异。Stapel和van der Linde进一步指出了价值观自我 肯定与特质自我肯定的运作机制不同:肯定个人重要价值会增强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但不提升自尊,在缓解认知失调方面更有效;肯定自我积极品质会提升自尊,但不增强自我概念的清晰性,在缓解上行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上更有效。
  上述研究均表明,基于不同资源的自我肯定效果不一样。实际操作中,肯定方式及内容要视具体的情境而定,从人们倚重的核心资源出发才能达到“肯定”的效用。
  (二)事件或信息与个体联系的密切程度
  自我肯定效应最易出现在最难承受威胁的个体身上,表明脆弱性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自我肯定的过程至关重要。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威胁信息或事件与个体联系的密切程度(个人相关度),即威胁的领域对于个体是否重要或者是否是自我同一性的一部分。它会影响个体是否体验到威胁,进而影响自我肯定的效能:事件与自身关系不大就不构成威胁,自我肯定可能无效;如果与自身密切相关,个体感知到威胁,此时自我肯定的介入会有较好效果。这也被诸多研究证实,比如,常喝咖啡的被试经过自我肯定,接收到“咖啡因可能有损健康”的信息后表现较强的意向要少喝咖啡,而自我肯定对不喝咖啡的被试无效。
  健康领域的研究常用“风险水平”表示个体患病可能性的大小,其本质相当于个体相关度。因为很少有研究召集风险特别高的个体,还不能确定自我肯定是否对具有不同风险水平的个体都有效。一些研究表明自我肯定能够降低个体的防御反应,提高对信息的开放性,尤其是在高风险的个体当中,但也有研究发现自我肯定对中度风险者的积极影响最大,而在高风险者和低风险者身上无明显效果,甚至在高风险者身上发生了反效应(van Koningsbruggen)。
  因此,信息与个人密切相关是自我肯定能够实现的必要条件。至于自我肯定对中等风险水平的个体影响较为稳定,而对较高风险个体的效能不确定,有可能是因为高风险的个体防御过程比较顽固,早已形成了熟稔的策略来抵制威胁,所以其自我肯定的效能会减弱,不过这一设想还有待实证检验。
  (三)个体受到肯定的领域
  自我肯定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肯定个体在A方面的优势(肯定领域)来弥补B方面的缺陷(威胁领域),以避免出现“同领域效应”。所谓“同领域效应”是自我肯定的反效应,指的是肯定领域与威胁领域相同时,有可能增强个体的自信以及对事件的把握,从而更加抵触威胁信息。比如,Sivanathan等人发现:当个体收到先前决策的消极反馈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往往会继续增加投资,也即承诺续扩(escalation of commitment),若个体有机会肯定与决策无关的特质(幽默),就会降低承诺续扩,但倘若肯定与决策相关的特质(决策能力)则会提高承诺续扩。
  其他相关研究中,肯定领域和威胁领域相同,并不影响自我肯定产生积极的效果,既没有消除威胁也没有发生反效应。这可能是各研究中考察“同领域效应”的指标相差较大所致,因为肯定内容与威胁领域相关联或重叠的程度没有统一和明确的判断标准。
  (四)引入自我肯定的时机
  理论上,受到威胁后个体可能会产生防御反应,因而自我肯定的引入时机就可能影响其效能。但以往的研究中,在实验一开始就进行自我肯定或者在引入威胁之后进行自我肯定都有效地降低了防御反应。新近研究则表明,关键在于肯定时机与防御反应的关系:防御反应不会自动产生而是需要外界刺激诱发,自我肯定无法处理已经发生的防御反应,所以最好在受到威胁之前进行自我肯定:若在受到威胁之后进行自我肯定,只有个体还没有机会发生防御反应时这一操纵才有效。这是因为个体的动机在于维持而不是最大化积极的自我形象,无论是通过自我肯定还是防御反应,一旦恢复了积极的自我形象,就不再需要后续的自我肯定。
  在没有威胁时,也存在肯定时机不同而效果不同的情况。Brifiol等人采用电话销售广告为材料,探查了自我肯定在中性说服信息加工中的作用。由于自我肯定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即使材料的说服力较强,在接收信息的之前或之后进行自我肯定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接收信息之前自我肯定会降低加工该信息的动机,使信息加工减速,说服效果弱;接收信息之后自我肯定会使个体减少思考而更信赖该信息所产生的观念,说服效果强。
  (五)情境中态度客观的标准
  围绕自我肯定的研究有两个共同点:自我肯定提高对威胁信息的开放性,其潜藏假设是呈现的信息合理有据;自我肯定减少防御反应,前提是个体知道如何减少防御反应,明确怎样算是客观态度以及怎么做才是无偏的反应。倘若这两点都被推翻,自我肯定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是否会有所变化?首先,受到威胁的个体会给信息挑刺,自我肯定的个体会减少这种挑刺的思维,很少怀疑威胁信息可能并不合理。其次,由于没有立刻意识到如何做到无偏,自我肯定的个体会默认信息是合理的,做出的判断会和没有受威胁的人类似:轻易接受了可能有错的信息。
  与此相符,实证研究显示,如果情境中缺乏明确的态度客观标准,自我肯定难以促成高质量的思考。如Munro和Stansbury的实验一中,被试进行一个情绪稳定性测试并得到错误的反馈(高/低),接着阅读有关情绪稳定性高低与寿命长短的虚构研究,然后解决一个推理问题。结果,受威胁而没有自我肯定的被试在推理任务中判断结果更准确,采用正确策略方面也显著优于自我肯定组的被试,而后者与无威胁条件被试的成绩没有差异。这表明,即使有正确答案作为基线,但态度客观的标准并不明确的情况下,自我肯定并不一定会促进问题解决。
  综上所述,在众多影响自我肯定的因素中,自我肯定的方式、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关键点。其一,许多不同的行为,包括肯定重要价值,个人信念的表达、群体认同、坚强的信念,亲近的关系,都可以作为自我肯定。自我概念中一些重要价值、品质都是可以用来对抗威胁的自我肯定资源,但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一方面,自我概念不同的人所拥有的资源不一样;另一方面,拥有较多的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有更多的资源,从而比资源少的人有更多的肯定方式可以选择。其二,注意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比如“同领域效应”其实就是典型的例子――来自情境的威胁与个体肯定领域的重叠导致自我肯定的反效应。
  四、小结与展望
  自我肯定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试图提出一个普适的框架来解释自我肯定是如何实现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系统分析“自我肯定为何能够减少防御反应”,揭示出自尊、自我概念、情绪等中介因素能调节自我肯定与情境结果;认知加工的证据表明,自我肯定能够改变个体的注意偏向、促进威胁信息的加工和提取、提高解释水平和促进自我控制;肯定的方式、时机等因素也会对自我肯定的历程产生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第一,自我肯定中可能的潜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目前围绕自我肯定机制与效能的研究散布在减少偏见、健康认同、促进能力展现等多个领域,很少在多个研究中出现一致的中介变量,对具体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则更少,难以达成共识。在后续研究中,值得考虑的问题如:多个领域内都存在自我肯定效应,其核心机制是否能够用一个或是两个普适的原理进行概括?如果自我肯定效 应是多种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该如何厘清这些不同水平的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中介因素假设与认知加工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两种研究思路的整合可能有助于弄清楚自我肯定核心机制的阶段及其细节――各阶段涉及到哪种中介因素或是认知加工过程。例如,自我肯定的研究没有涉及保护性价值观。保护性价值观是指个体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交易的观念,无论破坏它会带来多大的利益,或坚持它会带来多大的牺牲,它都会被坚守,比如对革命的信念。如果威胁涉及保护性价值观,或者是利用保护性价值观作为肯定资源,自我肯定的过程与效果又是怎样的呢?又如,有研究表明自我肯定会促进有益健康的行为,探索其在积极情境与中性情境中是否对个体有助益,有助于研究者深化对自我肯定本质的理解。再如,当人们意识到自我肯定与自己对威胁的反应是有关系的,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自我肯定操纵的觉察程度越高,自我肯定效应就越不明显,而且有时个体进行了自发的自我肯定却没意识到,挖掘这些潜意识层面的机制,是揭示自我肯定如何实现的重要一环。
  第二,自我肯定的制约因素与其潜在机制之间的关系值得探究。既然这些因素影响自我肯定的运作及效能,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机制的某些侧面,能够为揭示潜在机制提供启示。比如,不同的肯定方式可能通过不同的中介因素达到效果,不同的肯定内容会涉及不同的认知因素和加工过程,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的自我肯定操纵方式在减少防御反应、情绪产生等方面的特点,探查它们在运行过程上有什么异同,以区分自我肯定的阶段与涉及因素。再如,一些研究表明自我肯定能够提高个体对“信息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接受度,而个人相关度又是自我肯定有效的重要边界条件,因此强化个人相关度可能是自我肯定实现的重要环节:因为相较于否认或逃避威胁的防御反应,承认信息或事件切身相关就意味着直面威胁,接纳威胁,这本身就是防御反应降低的表现,而直面威胁后才是纳入信息。
  第三,中国人自我肯定的特点值得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自我观,容易受到威胁的自我层面以及可用于自我肯定的资源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自我肯定以自我为基础,而中西方所讲的自我在含义、对自我核心内涵的认识、对自我结构的认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要真正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就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进行研究。例如,当代中国人价值观体现明确的“好人定位”特点,8个核心价值观中,品格自律、公共利益、家庭本位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的特色,因而这些方面最有可能威胁到中国人。又如,根据Triandis副的自我三元模型,每个人都有三种类型的自我(私密自我、集体自我、公共自我),但是自我构念的提示不同会激活不同的文化表征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和态度,有研究表明把关系自我看作自我认同核心成分的人,受到威胁时,最有可能将其作为自我肯定的资源。像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可以探讨。
  综上,关于自我肯定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问,该领域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自我系统和防御机制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理解人们是如何应对日常损失与创伤的,从而在咨询与干预中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应对威胁的策略。
  
  
  

标签:肯定 机制 因素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