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讲话稿 > 正文

创新精神作文【浅论创新精神及其课堂培养策略】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如何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去,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选择。我们在认识它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基础上,还必须把握它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则,更要解决好如何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的问题。
  一、创新的含义及其特征
  1.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解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创新精神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1)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常表现为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创新意识愈强的人,愈追求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愈容易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2)创新个性。主要是指个体从事创造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学生的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独立性强、有好奇心、有想象力、有挑战性、敢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等,学生在个性特点上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其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创新个性的塑造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创新个性是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需的重要条件。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创新精神只有作用于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最终创造出创新产品。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对这一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义的体现;从心理学层面上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并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因此,从这两个层面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原则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性等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受教育对象的群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和科学地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
  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由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灵活多样地运用教育手段(如设置多样化的情景、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乃至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等),来正确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定知识的传承,创新也要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更难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尤其要注意打好基础。
  5.活动性原则
  要注意通过组织多种多样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而“结果”一般只是一些具体的知识。所以,如果说“知识”是“金”的话,那么“思维能力”就是“点金术”。
  6.激励性原则
  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源于一定的兴趣、爱好,源于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支持学生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使孩子通过创造活动得以完善,而不是置之不理和横加干涉。要恰当合理地运用激励评价策略,避免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扼杀创造精神的力量”。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施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它对教学结果作了具体规定,规定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21世纪人才培养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智能、方法、态度、价值观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是:(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会自觉主动地、尝试性地学习;(3)训练技能与基本的操作和实践能力;(4)开发智力;(5)塑造和谐人格,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品质和个性的培养;(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改进教学策略
  在具体操作上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学生应在班集体之中有人格独立的一席之地。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参与的实质是思维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本质也是思维能力的活动和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前提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离不开活动,每个学生都应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应在活动中有一小块属于他的天地。
  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二是展现能力;三是展现学业成果。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给予所有学生以同等的展现机会,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
  3.创设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多种活动形式
  (1)在游戏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用念儿歌的方式学拼音;用猜谜语的方式学生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在操作中学。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材料、文字材料通过多种感官活动获得感性经验,自主获得知识。用做简易实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课文《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操作性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
  (3)在讨论中学。学生分小组汇报预习情况,讨论难题,交流观摩作品,交流思想情感体验等。讨论学习与一般教师教学生学,以及学生自学知识不一样,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逐渐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在讨论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满足了学生自主参与、相互交流的心理需求。
  
  

标签:创新精神 课堂 培养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