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检举信 > 正文

腾笼换鸟本意 [福建开发区腾笼换鸟迎台资]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先行先试、具有示范作用的开发区,在福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开发区正面临着发展瓶颈。   对于开发区未来走向,有关专家指出,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产物,其历史使命远未完结。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将为福建省开发区带来又一次先行先试的巨大机遇!
  伴随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乘国务院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之东风,海峡西岸20个城市的开发区共同吹响了整合升级、统筹协调发展的号角,并已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开发区使命远未完结
  
  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先行先试、具有示范作用的开发区,在福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开发区已成为吸引内外资的重要载体、外贸出口的主要基地、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新经济增长区域。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开发区正面临着发展的苦恼:管理模式受到挑战、发展空间受限等。
  自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建省第一个开发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福建省的各类开发区最多时达140多个,几经整合,现有各类开发区78个。
  然而,开发区数量过多,开而不发问题突出。目前福建省各类开发区中,开发比较成功,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并不多。一些省级开发区,由于创建初期对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产业结构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特色。此外,各地还自行设立了相当一批不同级别的开发区,办得过多过滥,不仅造成重复投入和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开发区建设的声誉。
  福建省开发区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福建省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但与开发区发展快的省份相比,总体规模还有明显的差距。
  福建省开发区质量不高,经济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由于各开发区起步的时间不同,建设条件差异较大,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开发区经济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高外延式扩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多数开发区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展格局。
  开发区体制没有理顺,管理不够规范。在开发区的管理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绝大多数开发区是由政府设立管委会进行开发建设管理。与开发区建设初期享有的一些特殊政策和经济管理权限相比,近年来,福建省开发区的体制优势有所弱化,体制障碍比较突出。
  开发区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全国、全省尚没有一部统一的开发区法律,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管理职权和运行机制进行明确界定,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仍依据地方政府规章运作,部门与开发区之间的管理冲突日益突出。
  在管理体制方面,工商、建设、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对开发区实行垂直管理,财政、人权一般在行政部门手中,开发区的改革措施和政策难以落实。
  在财政体制方面,大部分开发区没有建立起一级财政,没有理顺与当地政府的财政分成比例,属于设区市财政体制的开发区,还要将新增财力的20%上缴省级财政,没有形成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福建省开发区吸引投资能力有所下降。去年上半年,全省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271个,同比减少三分之一;新批项目合同外资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3%。
  分析人士认为,引资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发展空间受限,福建省已有30个开发区国家核定的规划面积已经开发完成,由于暂停扩区,无法及时补充进一步发展所需的适量土地,一些好项目难于落地。
  同时,开发区之间的无序竞争加剧,开发区政策优势正在弱化,一些对优惠政策依赖性强、市场适应能力差的开发区,仍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引资,甚至于采取免费提供土地的做法,进行不正当竞争,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还造成企业投资的短期化。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福建省开发区的出口能力有所减弱。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直接影响到开发区商品出口和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人民币增值、出口退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等,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也影响了以“出口为主、外资为主、工业为主”的开发区健康发展。
  资金瓶颈制约开发区的发展。一方面,土地开发成本提高。例如,耕地占用税额标准上调4倍左右,人均耕地1亩以下的地区,每亩增加费用0.6-2.7万元。另一方面,去年初以来中央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建设周期较长的开发区得不到银行有力支持,资金问题更加突出。
  对于开发区未来走向,有关专家指出,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产物,其历史使命远未完结。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将为福建省开发区带来又一次先行先试的巨大机遇!
  
  福建开发区转型升级
  
  去年,福建省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4.6%,实际利用外资占比37.7%,外贸出口占比51.7%。开发区已成为福建省吸收外资、产业集聚、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不久前,科技部认定77家全国高新基础产业化基地,福建莆田液晶显示、南安光电信息和三明大型机械装备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榜。
  伴随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乘国务院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之东风,海峡西岸20个城市的开发区共同吹响了整合升级、统筹协调发展的号角。
  去年年底,福建省外经贸厅牵头制定了《福建省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开发区拓展提升方案》和《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开发区开始全面升级。
  根据方案,福建省按照突出重点、对接台湾、集约发展、注重规划的原则,推进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发区扩区新设和整合升级。近期重点做好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新设的申报工作。同时,积极指导莆田和三明设立台商投资区的前期工作,条件成熟时向国务院申请。
  福建省将推动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整合,同时推动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包括推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东山湾开发区整合并更名;整合龙岩经济开发区与龙州工业园区,并申请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好泉州经济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促批工作。
  该方案提出,将平潭主岛全岛设置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福州(江阴)保税物流园区、福清(江阴)出口加工区和江阴港区的部分区域,设立福州保税港区;简化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和东渡港区之间货物往来的通关手续;推动海沧保税港区无纸化通关;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福州(马尾)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在晋江、龙岩、沙县、武夷山建设“无水港”。
  此外,福建省还将发挥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和近台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闽台海关特殊监管区业务对接和产业合作,促进两地货物便捷通关,发展加工转口贸易和外贸物流。
  据称,福建省近期将重点做好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新设的申报工作。同时,指导莆田和三明设立台商投资区的前期工作。
  福州台商投资区国家核定面积1.8平方公里,目前已全部开发。根据方案,福建省将把这一投资区扩大到罗源湾南北两岸,扩区规划面积43.01平方公里。其中,罗源湾南岸区域(连江县大官坂)规划面积20.3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化、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罗源湾北岸牛坑湾片区规划面积8.2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机械制造和港口物流业;罗源湾北岸松山片区规划面积14.4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机械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 
  厦门现有海沧、杏林、集美3个台商投资区,国家核定面积95.22平方公里,区内可供建设用地基本开发完毕。福建省拟把厦门台商投资区扩大到厦门全市,并争取全市享受经济特区的各项政策。岛内重点发展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岛外主要作为制造基地。
  拟新设的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为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高端研发服务中心等。同时,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包括惠安县的洛阳、东园、百崎、张坂4个乡镇,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拟设立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地处龙海角美镇,与海沧台商投资区接壤,规划面积60.2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用地3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消费电子、交通运输设备、光电电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
  分析人士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城市间合作,对内来说,整合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对外来说,通过整合海西区内开发区抱团出击,各区域发挥自己的特色,整体对外,对接台湾产业和国际产业转移,将极大地提升协作的整体水平。
  
  台湾产业转移聚福建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5年多来,随着闽台产业对接步伐的加快,台湾产业开始呈现整体性、行业性转移趋势,相继形成了海沧、集美、杏林、马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区;台资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精密仪器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拓展;合作领域由第一、二产业延伸到物流、金融、资讯、教育等第三产业。
  至今,福建省共吸引台资项目2000项,累计利用台资140多亿美元,已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福建省为进一步优化台商投资环境,服务闽台间的产业转移,推动对台各项交流与合作向宽领域、高层次、纵深化方向发展,出台多项扶持政策。
  《福建“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提出,着眼于提高福建金融业发展水平和服务闽台经贸合作需要,鼓励台湾金融机构前来投资设点,在银行、保险、证券、创业投资、货币流通等领域加快推进闽台金融对接。
  去年4月出台的《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从信贷支持、政策扶持等四个方面加大吸引台商投资力度和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如今,以台资为主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占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成了福建省的三大支柱产业,其产业链效应还在不断彰显。
  电子行业形成了以冠捷电子、捷联电子为龙头,华映光电、韩国LG、日本NEC、JVC等为配套的显示器产业链,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冠捷电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供应商;机械行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吸引了100多家配套厂商,形成年产值100多亿元的汽车城;石化能源行业的华阳电业、厦门翔鹭等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跻身大陆外资企业500强。
  台湾是福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闽台贸易的快速发展及福建省深化两岸产业对接思路的更加明晰,进一步推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掀起。
  近年来,台湾机械、电子、食品等企业按行业整体性迁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情形多次出现。为服务深度对接,福建在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扎实推进强化和提升工作。这些工作在服务台商投资海西和台湾产业转移中正在发挥作用。
  截至2009年底,福州开发区已引进台资项目233个,总投资达17.68亿美元,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有41家。
  多年来,福州开发区充分发挥对台经贸和民间交流“前沿”、“窗口”的作用,积极运作,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两岸产业对接、经贸文化交流等持续先行先试。
  在对台贸易上率先实现台湾农产品“零关税”登陆参展销售,还建成了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台湾商品市场等;新建台轮停泊点和海关监管仓库,率先实现马尾至基隆海上滚装直航,建立了两岸邮政速递物流配送中心,去年新大陆公司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率先实现了陆资赴台投资。
  此外,首创了马尾与马祖直接往来的“两马协议”和“两马经贸合作五项协议”,率先承载了大陆居民赴马祖、澎湖地区进而到台湾本岛旅游。另外,还创建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并首创了“红灯呈报制”、“全程无偿代办制”、“企业服务110”等8项服务机制,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推行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这些经验都先后在全省、全国得到了推广。
  至今,已引进台资项目233个,总投资达17.68亿美元,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有41家,是全国台商投资密集的地区之一。
  据称,泉州开发区正在着力建设台商投资区,台商投资区将申报范围从58平方公里扩大到116平方公里,再上报国务院核准。目前已有不少台湾企业在排队等候,台湾的中美兄弟制药、蓝宝石基板、多晶硅、晶明光电都在名单之列。
  乘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东风,泉州开发区已制定吸引台商投资的服务办法,并派出调研组走访珠三角、长三角和厦门等地。一批“海峡西岸(泉州)台商投资报告会”、“光电产业研讨会”、“创新型开发区论坛”等活动则源源不断打开吸引台商的魅力大门。FIC

标签:台资 福建 开发区 腾笼换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