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建议书 > 正文

[“四千精神”受挑战,,赶海路上“水分”多] 挑战不可能2018第一期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让每个身处大环境的人都想构思一个自己的美梦,有的人善于计划,编织出璀璨的蓝图,经过艰苦奋斗并一步步实现了这个美梦;而有的人只是空想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不付诸于行动,只是投机取巧或守株待兔,妄想哪一天能遇到诸多贵人,帮自己达成愿望。昨天的温州人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而今天的温州人是否依然如此,还是像投机家似的一味的忽悠下去?
   最近几天,春平集团董事长林春平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接电话接到手软,原因是他爆了一个令世人惊讶的猛料,在美国特拉华州收购了一家银行,并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行长。这实在是个吸引眼球的大新闻,引得无数国内外媒体竞相采访这个传奇人物。自古以来,在海外从事贸易的温州人就有上千万个,而在海外能买下一家银行的温州人,林春平似乎还是第一个。就连亚洲首富李嘉诚最多也是入股外资银行股份,而没有大张旗鼓地说收购了哪家海外银行,那么林春平究竟是何许人也?
   1970年,林春平出生于温州泽雅镇山区。16岁跟随父亲到广西做皮革生意。他从小聪慧好学,会讲上百种方言和外语,这为他日后积累人脉资源带来了很大便利。大学毕业,他将父亲的纽扣和皮革生意“发扬光大”,自己独当一面,拥有了约600万元的身家。可没过两年,因投资失败欠下两千多万的巨额债务,就差没跳楼自杀了。“给我四五年时间,我一定将债还清”。他对十几个债主许下承诺,靠着朋友的力量,林春平东山再起。中国春平集团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农业、皮革、饮料等经贸业务,去年总产值达30多亿元。目前,该集团在温州市有米业、外贸等4个子公司。
   2012年 1月12日,林春平在温州商报刊登广告,自称“收购了美国大西洋银行”,需要招聘员工数人。此后,林春平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透露,他收购的“美国大西洋银行”有85年历史,位于特拉华州,花费6000万美元。
   “我很早就想介入金融业,但国内的政策环境不允许。好在我的生意和活动范围重点在国外,所以也一直注意捕捉国外的切入机会。”林春平对媒体说。
   然而,新华社记者在美国特拉华州实地调查发现,所谓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根据相关规定,美国的银行机构一般都要求在FDIC投保,如果“大西洋银行”真的存在,不可能在联邦与地方监管机构均无信息记录;如果有85年历史,当地人不可能没听说过。由此基本可以判断,林春平所宣称的“大西洋银行”根本就不存在。另外,经新华社记者调查,美国别的州和城市有命名为“大西洋银行”或相近名字的金融机构,但情况均与林春平所称收购的银行不相符。
   据了解,美国特拉华州政府已经向国内媒体证实,林春平所谓的银行只是一家一般的经营性企业,不能从事银行业务。美国汇丰银行已经对林春平提起诉讼,让他对其行为负责。
   对此,林春平说:“我承认我这个不是银行,但是这个名称翻译过来有金融控股集团的意思,我觉得就是银行的意思。我一直有在美国办银行的理想,现在我还在努力。我现在是先实现了第一步,我把这个公司注册下来。但是我请律师办公司的时候咨询过,律师认为是可以批下来的。在美国办银行要特拉华州另外一个机构批准过的,我的申请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还没有报上去,打算四月份报上去,如果报上去的话六七月份就能批的。现在出了这个事(指网民质疑),估计审批会困难一点,但今年一定会办下来的。在美国办一个银行很容易的,跟国内不一样。我就是有这个设想,还没有实现。”
   林春平的此番言论雷煞众人,名称翻译成金融控股集团难道就成了银行了吗?一般经营性企业是可以随便买卖,可买银行也可以随便来吹嘘的吗?不知道林春平是疯了还是聪明过头了?
   面对新华社记者的质询,林春平说:“我是夸大了事实。用我们温州人的话说,就是货担还没挑,就开始叫卖了。或者是孩子还在娘胎里,就说已经生出来了。但我这不是骗子。”
   八字还没一撇,林春平大肆宣传承购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忽悠国内便罢了,还忽悠到了国外,难道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这样变质了?变成“忽悠精神”当道?
   “我觉得把在美国有企业这件事说得大一点,一个是可以提高我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二是在国外,可以跟美国的主流社会、金融精英接触,能够参加一些国际性的论坛,有利于自我发展;第三,今后如果温州发展民营银行,我有机会介入,可以插一脚。”林春平如此忽悠外界,还振振有词的解释道。
   从去年以来温州因为民间借贷的事,信誉一落千丈,林春平的此次忽悠更是火上浇油,凭借虚假宣传就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开办民营银行?即使林春平的“理想论”实现了,还会有人敢相信他吗?敢为天下先虽然是温州人值得骄傲的精神,但如果路子走偏了,误入歧途,那天下第一的争夺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贬低了温州人固有的精神,
   在林春平的投资语录里,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哪一行,脚踏实地,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把诚信和口碑做好。”那现在看来,是不是有点嘲讽的味道?
   诚信是每个商人都应遵守的准则,做人也要诚实可靠,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林某人这种忽悠行为与那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奸商恶势力有何区别?为了贪图小便宜而偷奸耍滑,表面上得到了“实惠”,实质上丢了声誉,是拾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温州还有许多80后富二代,怀着满腔热血去海外读书创业,大肆宣扬在国外挣了多少钱,要回国建立自己的王国。陈浩(化名)2008年底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读完硕士,正赶上美国次贷危机最为惨烈的阶段,华尔街5大投资银行倒闭了3家,失业者如流浪人在街头游荡甚至卖艺,据陈浩介绍,次贷危机的影响,大家开始节省开销,好多家庭卖掉大屋,改住较小的房子;改用较省能源的汽车;自己割草;争取在家工作的机会,以节省每日上下班的汽车费;甚至为了节省喝咖啡的费用,自己买咖啡机磨咖啡。陈浩说,2008年圣诞节前夕,美国各大超市的消费人群达到史上最少的一年,很少有行人漫步街头,多的只是乞讨者,这让他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情景十分惨淡。
   陈浩所在的是一家国际对冲基金公司,面对次贷危机,公司不仅没有赔钱,而且还狂赚了一笔。他的老板正是“赚钱之神”、“对冲基金第一人”之称的约翰.保尔森。他赌美国人住不起房子,并赌赢了。同时陈浩也看到了美国住房抵押市场的巨大风险,不走寻常路的陈浩就意识到:与其帮人赚钱,不如自己行动,于是他创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可是想象的没那么容易,因为年轻遇到许多阻碍。2010年陈浩回国,迅速振作起精神,摇身一变成了某投资公司董事长。他对周围的老乡说,美国经济衰败,人人都吃不上饭。自己在美国买了多少房产,投资开公司挣了一大笔钱。温州人听他说在美国买房 “像买萝卜白菜一样”轻松,都相信他真的发财了。于是纷纷将自己的钱投入到陈浩的投资公司里入股,有了闲钱,陈浩的欲望开始膨胀,他看到民间借贷经营的火热,自己也参与了放贷,收取高额利息。他放出消息,说收购了浙江某某大集团,让大家纷纷入股,不知情的老乡真以为陈浩会挣到大钱,哪里知道他实际上早已将集资款投入到房产、股票和民间借贷的圈子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随着货币紧缩、房产股票大跌,资金链断裂,欠下了近十个亿的外债,最终在国内呆不下去跑掉了,连父母都不知道他现在躲在哪里。
   温州商人,地球人都知道是“东方犹太人”, 温州人向来以吃苦耐劳著称,他们白天可以当老板,晚上可以睡地板,家有百万,仍离乡奋斗。“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温州人的“四千精神”一直都是中国商人的奋斗精神,温州人也曾一度成为中国商人学习的榜样。自从有了温商,全国各地的闽商、晋商、潮商、鲁商都在纷纷效仿温商的一些做法,学习温商的“四千精神”,而且令他们受用终身。
   现在与之相对应的温州人的“四千精神”俨然已与当初的精神渐行渐远,为何会演变成如此地步?是我们的现代社会不需要“四千精神”里的拼劲,不需要奋斗和脚踏实地来获取财富?
   企业家想发财,是可以理解的,但何必要忽悠?如果做到了再忽悠还情有可原,但梦想还未照进现实,就迫不及待的宣扬自己的成功,未免有点太急于求成了,欲速则不达。
   赶海路上的忽悠行为的确与温州商人的“四千精神”背道而驰。没有耕耘,哪来的收获?邓小平说过:金钱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没有特权没有专制。但平均富裕也是没有的,必须先让“部分人富裕起来”!温州人是先富裕起来的这群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温州人从来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这也是坚持四千精神的真实表现。或许,当今的温州商人还是应该将“四千精神”进行到底。
  
  相关链接
  ●2012年1月 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
  ●2012年3月温州商人花4.1亿元收购豪华双体六星级邮轮,还说要上市再收购5、6艘邮轮。
  ●2011年5月温州人扬言2年之内投2个亿建平湖中国服装城,每天的投入是55万。
  ●2010年温州人炒金,一个黄金期货代理机构杠杆倍数为100倍。
  ●2009年在北京发展的温州商人叶茂西全资收购了英国一家卫星电视台,而收购的契机正是其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2007年温州投资者一掷1000万购买发行的嘉实基金,炒基金者居然频频开出24%的年息,借款炒基金。

标签:赶海 水分 路上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