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囚歌教学反思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囚歌》教学设计(详案)

《囚歌》教学设计

清源镇第二小学 李艳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识字学词,并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导学单:叶挺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生字组词;

2.《囚歌》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PPT出示课题:《囚歌》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3.解析“囚”字。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

是谁呢?(叶挺,革命者)

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9分钟)

1.这是一首诗歌,但凡学诗歌,都应重视读,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的强烈情感。(副板书:读)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诗歌两分钟,并标出小节,通过生字表或工具书将诗歌读准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勾画下来。(PPT出示:初读要求。副板书:1.读准)

3.检查初读情况:全诗共有几个小节,有不会读的字词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全班齐读)。关注小节停顿,再读。

4.指名读、分组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组读)。简单评价。

5.师范读。

6.还想读吗?全班再读,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指名回答(1—2生)。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齐读)

三、品读诗歌,体味诗情

过渡:同学们已把这首诗歌读准读通了,但我们还要读出感情和气势来。那就去品读诗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副板书:2.读意 3.读情)

1.学习第一小节 ( 6分钟)

(1)关在监狱的人最渴望什么?(板书:自由)诗歌中几处写到自由?把它圈出来。(两处)(PPT出示:前两小节)

(2)齐读第一小节诗歌,(出示第一小节)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指名回答:敌人给的自由)这自由是真的自由吗?不是真的,对叶挺

来说那是怎样的自由?当时敌人准备给叶挺怎样的自由?(结合叶挺坐牢的资料:敌人不仅可以释放叶挺,还给予高官厚禄,但前提是放弃抗日,背叛革命和同志。)在叶挺看来,这“自由”是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假“自由”,是敌人诱使革命者变节的诱饵。(板书:“自由”)是叶挺唾弃的!再读一小节感受其爱憎。

(3)师串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自由怎样才能得到?用诗中的一个字。(爬)。(PPT出示:一个声音高叫着。。。)这个声音是谁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对着革命者们怎么叫的?(高叫着)你能看出他们对待革命者的什么态度?(狂妄、轻蔑、嚣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吗?(指名读1—2,齐读)那要像什么一样爬出来才能获得自由?(PPT出示一小节,板书:狗)所以,作者在这里用“狗”来比喻什么?(背叛革命的叛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痛恨)

(4)这一小节中与“狗”相对应的一个字是什么?(板书:人)。指什么?(真正的革命者)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革命者的敬佩和崇敬)能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读出来吗?(齐读第一小节)

(5)再读一读这一小节诗歌。(女生读1、2句,男生读3句)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PPT出示第二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5分钟)

(1)齐读第二小节。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迫切地想?(PPT:渴望)

(2)是的。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鸟儿渴望在蓝天自由地飞翔,鱼儿渴望在水中自由地嬉戏。而叶挺,他也渴望着与家人的团聚,渴望着孩子叫他“爸爸”,渴望着与战友并肩作战!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

(不一样)叶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有着尊严的自由,人民的自由)所以,他虽然渴望着自由,但他却深深地知道——(师引读: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加重语气,更加坚决,强烈,表现叶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1——3生,齐读)

(4)老师也想读一读,我读第一节,敌人以“自由”为饵,你们读第二节,叶挺坚贞不屈的回答。(PPT出示:1、2小节,师生配合读)

(5)是啊,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呢!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PPT出示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结合叶挺事迹解析,齐读)

过渡:叶挺将军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的凛然正气没有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因为他有着一个希望(PPT出示第三小节,引读)

3.学习第三小节(7分钟)

(1)齐读第三小节。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一小节,看看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的?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并做好批注。

预设:“有一天”“地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

(2)学生质疑。

(3)下面就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两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组汇报。(1——4组)

(4)教师简单评价并相应提醒学生记录。带着理解我们再读三小节

(5)引读: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在“爬出来”与“在烈火中永生”,他选择了

什么?(板书:永生)这就是叶挺的选择,这也是革命者们的选择!先烈们为自由而战时,就得与魔鬼共舞,但他们深知——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齐读三小节)

(6)小结:先烈们走了,可精神还在,并永垂不朽!(指板书)而那些爬出来的狗,虽然得到了所谓的“自由”, 却永远地“爬出”我们的历史!(指板书,板书:爬出),它们终将被地下的烈火烧掉!

四、回顾全诗,熟读成诵 (4分钟)

1.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叶挺将军你怎么读?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齐读体会。(一二小组读1小节,三四小组读2小节,全班齐读3小节)

2.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坚定与尊严,你们是用心在朗读!这样的一首诗歌应将他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再来读一次,争取把它背下来。(再读全诗,背诵)

五、口语交际(3分钟)

学了这首诗歌,叶挺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吧!(写2分钟,交流1分钟)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同学们,无数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他们做到了,我们过得很幸福。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的精神与气节永远的传承下去,做个有尊严的人!同学们,请全体起立,握紧双拳,用你的心来呼唤尊严吧!(齐读全诗,结束)

七、板书设计

囚 歌

叶挺

人 自由 永生

篇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可以渗透都阅读教学中,“日积月累”是诗歌《囚歌》,这首诗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

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囚歌教学反思)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口语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畅所欲言!

老师是一个引导者,一个质疑者——《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传统课文,规范质朴,至情感人。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引导者,一个质疑者,让传统课文散发出现代课堂的风采。

学法迁移 快效学习。回顾《十六年的回忆》一文的写作方法,今天学的课文《灯光》在写法上和《十六年前的回忆》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来比较中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与《十六年前的回忆》表达相似之处。交流中学生能准确说出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写法。

老师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诵读中体会思想的严密,体会思想的光辉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一文,经典传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为人民服务。

简介写作背景,导入课题学习,为人民服务,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号召我们大家为人民服务。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 外国名篇名著”专题共安排了4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前两篇为短篇作品,后两篇为长篇作品。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有条件的还要求学生在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

本组所选的4篇课文,有两种呈现方式:《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另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

《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在街头被冻死,在她死前看到了许多令她无比幸福的情景,最后,她的死使她彻底地摆脱了,永远地幸福了;读了《凡卡》后,学生明白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使很多贫苦的家庭都破产了。农民没有土地,只好到处去找事情做,就连凡卡这样的小孩子也要去帮别人做事,可见,当时的社会黑暗极了;《鲁宾孙漂流记》让学生明白了学会生存的重要性,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好品质,如坚强不屈、勇敢面对困难等好品质;《汤姆·索亚历险记》让学生体会到了汤姆那种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然后我引导学生对《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课进行了对比,使学生明白两课的异同。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内容紧紧围绕《鲁宾孙漂流记》来安排,日积月累安排了8句外国的名言,最后“趣味语文”安排了三个小故事,“巧问妙答”讲的是雨果完成《悲惨世界》时的故事,“一个逗号”写的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故事,“文豪与蚊子”讲的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通过学习本组内容,学生又了解了一些外国文学的特点,了解了一些外国的著名作家以及他们的一些故事。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足之处是:学生自读的能力还需要大力提高,默读课文的速度不够快,学校的图书室缺乏还没有开放,所以看不了更多的外国名著、作品。

篇三:拓展教学反思

拓展教学反思

篇一:拓展>教学反思

本次“回顾拓展二”的设计,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适当地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引导。“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篇二:拓展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收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二是交流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日积月累”安排的是 16 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单元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读、背,一方面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所表达主题思想的感悟。

针对本次回顾拓展的教学要求,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旧中国的屈辱史和新中国的成就,让学生在收集阅读这些资料后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对于“日积月累”里的 16 个词语,我让学生在预习中先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不懂的词语利用词典来解决。学生只有充分预习,了解所学知识,在课堂上的交流才有内容,才不至于受到时间的局限限制了思维。学生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好。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的时候我进各组了解学生的预习以及交流情况。学生收集的预习工作完成的非常好,能做到小组交流时每个人都有资料可读,都有话可说。在全班进行交流时,却出现了冷场的状况,可能是有老师听课,学生放不开的缘故吧,经过几番鼓励终于有学生起来交流。在课后陈老师给我反馈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让学生说感受学生不发言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一个字来说,然后一个词,一句话,这样逐步由简单到复杂地来说,只要能说出来就大肆表扬鼓励,学生自然就有回答的欲望了。听了这个例子,我觉得这的确是个好方法,自己平时上课时,的确没有这样激励过。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这样冷场的问题时是非常笨拙的,学生一不吭声,我就开始紧张甚至有些恼火,却不知道如何引导,这一点是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之处。

学生回报完收集的资料,我问学生:“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这些资料的呢?”有的学生说是从学生用书上收集的,有的说是历史书上看到的,还有的说是从网上收集的,在这样的交流中自然地进入了收集整理资料的重点学习中。“资料多而繁杂,

用什么方法能很好地整理出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呢?就你们昨天整理资料时的做法来谈谈。”这个问题抛出去,学生的积极性较之前高了一些,可能是因为昨天在收集资料时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学生能将自己如何选择资料的进行交流,我也顺势讲解整理和保存资料的方法。在这些方法教授完后,又对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进行梳理,我用自己整理的中国屈辱史和成就的资料来让学生具体地领会。但是在教这一环节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跳出本单元学习,如果能将本册书所收集的资料来进行举例说明的话,学生可能会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中国从遭受列强屈辱到成立新中国,做出辉煌成就,是离不开无数有豪情壮志的中华儿女的英勇奉献的。我们常常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些给我们带来新生活的英雄们呢?”这一句话很自然地将学习内容转到“日积月累”部分。

“日积月累”里一共有 16 个词语,在大屏上出示这些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然后找学生读词语,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再重点讲解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字,比如“再接再厉”的“厉”,学生在平时总是与“历”、“励”分不清楚,所以在教学时,重点讲解区分这三个字,“披荆斩棘”的“棘”学生在读词的时候有学生读成“刺”,我立刻抓住这个错误,让学生区分“棘”和“刺”。这一部分的教学比较扎实,所列举的字都是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字。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容易出错,那么可能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正音、区分形近字之后就是让学生用词造句,对于使用不准确的词语给予纠正,这一部分学生表现很好,能够积极举手发言,还有学生在一个句子中用了两个词语。只是遗憾我没有能够及时抓住这一亮点,提高难度,鼓励学生用更多的词语造句或者说一段话。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我的即时反应还不够快,对于课堂生成的亮点把握还是一个弱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短磨练和提高。

总之,这一堂课的教学可圈可点,能够抓住课堂的 40 分钟进行有效教学,使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到了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有待提高的部分。教学是一个永无极限的高峰,教学者需要不断地磨练与攀登,三步两步无法到达收放自如、拿捏恰当的课堂。

最后要特别感谢陈芙燕老师给予我这堂课的教学反馈和建议。

篇三:拓展教学反思

本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可以渗透都阅读教学中,“日积月累”是诗歌《囚歌》,这首诗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

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

“口语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畅所欲言!

标签:反思 教学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囚歌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