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节日周记 > 正文

[语文课堂的“留白”策略]留白策略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读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读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例如,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特殊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魔鬼的对话:“正是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死你。”“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这真是‘恩将仇报’了。”“你不相信我住在这个胆瓶里吗?”“我没有亲眼看到,绝对不相信。”同学们边听边体验,似乎自己就是渔夫,经历了一场善与恶、美与丑的智斗,深深地感受到对待魔鬼那样的敌人,不能存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克敌制胜。同时,学生惩恶扬善的道德力量、审美情操也得到提升与强化。
  与此相类的是“高潮留白”。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二、 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例如讲形声字的知识,形声字的八种结构形式,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三、 在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四、 在心理上留白,把学生探索的热情点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读《孔乙己》,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标签:策略 语文课堂 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