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介绍信 > 正文

理性智慧的人生哲学:《宽容》 理性哲学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导读]   房龙(1882―1944),荷裔美籍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述,主要著作有:《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又名《人类的家园》)《宽容》等。他叙述历史文化的立足点,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超越了地区、宗教、党派和种族的偏见,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包括那种为了本民族形象而歪曲事实的“爱国主义”。房龙著述的风格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迥然不同,他用生动、优美的文笔,把高深、晦涩的历史知识和理性、宽容、进步的思想讲得诙谐有趣,能让读者以愉悦的心情来感受。而且,房龙的每部书都有他自己画的风格独具的插图。读房龙的书,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一大乐趣,许多青少年就是在房龙著作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房龙被誉为伟大的文化普及者。
  在中国知识界,房龙拥有相当的认知度。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作品就被译介过来,其中林徽因翻译、郁达夫作序的《古代的人》(《文明的开端》),颇受中国学界关注。郁达夫评价道:“他的这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房龙的盖世大作《宽容》,初版于1925年。当时,欧洲革命刚刚退潮,德、意法西斯蠢蠢欲动。在这令人难以乐观的世界局势下,房龙感叹人类步入了一个“最不宽容的时代”,因此,他想探寻人类文明史上不宽容的原因。在这本以“宽容”为主题的大书里,房龙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从历史源头反省人类的愚昧和偏执,他发现对于异己的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每个群体在偏执和固执所构成的壁垒森严的城堡里,抵御着外界和来自外界的影响。偏执和固执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悲剧,许多追求自由新知的人物为冲出这壁垒而殉身。这本由30个好读的历史故事所构成的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
  1940年,《宽容》再版,房龙写下后记――这个世界并不幸福。因为,他的那个时代仍未超越仇恨、残忍和偏执。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世界局势也并不完全美好。因此,已畅销近百年的《宽容》,还有着畅销下去的理由。
  [选评]
  希腊人:苏格拉底之死
  终其一生(他被处死时已年逾七旬),苏格拉底都在竭力向其邻人表明:他们在浪费他们的机遇;他们在虚度年华;他们在把过多的时间耗费在空洞的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为了求得数小时的轻浮、荣誉和自我满足,几乎无可避免地滥用了伟大而神秘的上帝所赐予的天赋。他完全相信人的崇高命运……宣称:“人的不可见的良知是(或应该是)万物最终的标准,不是神灵而是我们自己塑造了我们的命运。”
  (点评:简洁地概述出苏格拉底以传授真知为生,引导众人对生命做透彻的思考,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决定苏格拉底命运的法官确切地说有五百人之多,都是由他的政敌仔细挑选出来的……苏格拉底在这些法官面前所做的那次演讲,对任何听众来说――不管其同情与否,都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通情达理的道理。
  这位哲学家据理力争道:“世上没有一个人有权告诉别人,他该信奉什么,或者剥夺他乐于思考的权利。”他进一步说:“人只要保持自己的良知,即使没有朋友们的赞同,没有金钱,没有家庭甚至没有住房,仍会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没有对一切问题自始至终的彻底检验,谁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人们必须得到充分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机会,当局不得干涉。”
  (点评:这位哲学先贤对于自由、思想和真知的痴迷与表达。其感染力之强烈,令他的政敌都感到“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通情达理的道理”,可见作家房龙选择的角度之妙。)
  可惜,对这位被告来说,这是在错误的时刻进行的完全错误的陈词。
  (点评:“错误”一词连用,转折得完整有力!表明无论怎样,苏格拉底的悲剧都在所难免。)
  他的朋友们深知此理,都建议他趁早离开这座城市,这诚然是个明智之举。
  但苏格拉底的敌人和朋友一样多。在大半个世纪里,他始终是一个口头的“专栏作家”,一个聪慧过人的大忙人,揭露那些自命为雅典社会支柱的人的伪劣和思想的骗术简直成了他的嗜好。结果,人人都对他有所了解,他的名字在希腊东部已经家喻户晓。他在上午说了句有趣的话,到了晚上全城就都传遍了。还有人把他的事儿写成剧本。到他被捕入狱之时,全雅典城邦的人对他一生的细枝末节都已了如指掌了。
  (点评:“口头的‘专栏作家’”这个称呼,既幽默又准确。这段描述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现场性很强,把历史写活了,可以看出房龙生动有趣的表达风格,同时也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口头传道的重要性。)
  在实际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些人,毫无疑问地坚信,他们在为城邦除掉一个所谓“知识界”的极端危险的人物。
  (点评:他的政敌是顽固的,不宽容的。)
  回忆起来相当有趣的是,即使在那种环境下,苏格拉底仍以他精湛的舌辩之才为自己辩护,以致陪审团的大部分人都主张给他自由;他们提出,只要他肯于放弃争论和说教的恶习,总之,只要他肯于让他的邻人及他们的偏好平静地生活,不再用他那永无休止的怀疑干扰他们,他就会获得原宥。
  但苏格拉底不肯就范。
  “绝对不成!”他大声疾呼,“只要我的良知尚存,只要我微弱的心声还在,要我前进并向人们显示通往理智的真正途径,我就将继续拽住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我将道出我心中所想,不计后果。”
  在这之后,除去判处这名囚犯以极刑,已别无他法。
  苏格拉底获得三十天的缓刑。……在这整整一个月中,这位老人就安详地待在他的地牢里,尽力改进他的逻辑体系。尽管他有多次逃跑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他已经不虚此生,尽到职责。他已经疲乏了,准备离去。直到执刑之时,他还在和他的朋友们谈话,设法以他认定的正确和真理教导他们,要求他们把头脑用到精神上而不要浪费在物质世界上。
  随后他就饮下毒酒,躺到卧榻上,以长眠结束了进一步的争论。
  (点评:如此坦然、决绝地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思想和灵魂的自由。苏格拉底之死成为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位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成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他之前的哲学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他所激起的汹涌无比的思想的浪涛,余波绵延至今。)
  (以上选文出自[美国]房龙《宽容》,胡允桓/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篇幅所限,略有整合。)

标签:人生哲学 宽容 理性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