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高职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方法探析]探析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运用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目前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堪称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展现着丰富的人生面貌、人世的风雨沧桑、生活的多重历程,它是学生洞悉人生,掌握生活哲理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挫折、磨难的承受力,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生活,一个人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有社会价值。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一切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拨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人格完善的自觉性,并使学生建立道德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然而,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把文学课上成信息筛选课,寻观点、找结论、搞推断,好好的作品给弄得支离破碎,惨不可听;有的老师上成道德说教课,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缘于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有的老师则上成政治解证课,一元对立,阶级分明,简单机械,似乎一眼望穿。此类解读,唯独缺失了人性的审视,丢掉了人文关怀,丧失了美的体味,令人遗憾不已。那么怎样用个体审美体验去拥抱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 引导学生品味欣赏,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文学美的能力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结晶。纵观教材中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精彩的文面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美点,生动的形象无不透过斑斓的美点,蕴涵美的意境折射出时代的灵光。但是作品的美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各有不同,或藏或露,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教师若能从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出发扣住具体文章的表述要素,析出融于作品中的美的个性、美的品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意象、美的造型、并定格这些美在文中的的不同位置和独特作用,析出其与全篇美学形象的具体联系,无疑可以一箭多雕。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说:“教会学生发现美,是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十分有意义。”文学作品的优雅之美因其柔媚、和谐、安静和秀雅而怡人性情,崇高之美因其粗犷、激荡、刚健和雄伟撼人心魄,而平凡之美却因其质朴、素淡而常为人所忽略。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中专、技校、职高和普通高中勉强上线者。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力、理解力、消化力要明显薄弱一些;但与一般“三类生”和高考落选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又明显有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针对这样特殊的学生,教学中我们应引领我们的学生于细微之处发现平凡之美,从表象中发现本质之美。这就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对结构的欣赏、对意境的感受。
  当然,美本身就是万象纷呈的,在高职语文课本中的体现也千姿百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往往因为缺少生活发现不了作品艺术之美,又因不能学以至用发现不了生活之美。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引导,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把课堂拓展到生活,求得课堂和生活的互补,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二、 选择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激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进行文学作品教学还要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感受到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把握表达感情的基调。教师要找到最佳的训练朗读方式,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通过激情朗读,感受文学之美,吸取文学素养。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我们应在适当的点拨后,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轻声朗诵,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这首诗的音乐之美。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还采用配读方式。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配读李白的《静夜思》等,感受体味的节奏之美。这些朗读方法的引入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人生的潇洒与惬意,人生那种彻底的享受,是文学和文化才能给予的。笔者认为朗读则是这种享受的达到极致。
  
  三、 激发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我们应营造相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扣住美点,以文学语言为载体,通过激趣、品读、感知、联想、顿悟,切实把握美的个性特征,进而神聚化合,将作品中完美的形象再现于眼前,使学生在经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同时,欣赏享受美学形象的感染与熏陶,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这样,才能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传虚成实,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更为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讲授这篇课文就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进入课文内容之前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用来作引子,让同学们先领略一番诗情;其次,利用幻灯片把春江美景图展示出来,并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让同学们欣赏诗中之画意;在同学们对诗歌产生美感之后,配合作者简介,诗歌背景和语言知识点,由教师再带领他们进入这首诗的深处,领会它的真谛之所在:春江月夜的如画的美景,美景下凡人在无尽的江水中对人生无尽的感慨,感慨后对离人离情别绪情感的抒发,情与景、叙述与抒情议论完美的结合。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教学,又能很大程度的扩展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学生自己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这里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造就越真实。正是由于这种再造社会具象的积累,才丰盈了学生的知识仓库,这种积累越多,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基础就越厚实。
  
  四、 激励情感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重物欲、轻精神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往单调而沉重的学习生活,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等,让学生本应细腻丰富的内心变得荒冷,情感变得粗糙。我们要通过对作品的感知,激励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和不幸。使学生学会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同情心得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讲梁实秋的《钱》,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总之文学作品教学应像润物的春雨,像夏夜的清风,才能使文学作品中含蕴的美质,转化为清洌的甘泉,去滋润荒芜的心田,荡涤污浊的心灵,陶冶品性,引发创造。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该立足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视点,用文学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审视它,进而走进作品,与鲜活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作者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以构筑我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殿堂,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我想,这才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真谛。

标签:探析 教学方法 文学作品 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