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激励的关系      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精神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美国著名管理大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称:人就其本性来说,是需要激励的组织中的人,并不是机器上的齿轮,而是有追求的活生生的个体。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iam jamell)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5倍。
  将激励理论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正如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大有作为的,并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
  
  二、 激励发生原理
  
  激励与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激励过程是由人的需要出发,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行为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到缺乏某种东西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对自身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反映,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引起人的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过程和内部动力,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对于每一个活动者来说,“他的一切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它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但由于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又会产生另一种新的需要,又要经过指向目标的行为,如此循环反复,人们不断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驱使自己的行为。可见,动机反映了对需要的满足程度,是由需要引发的内在动力,而行为是在动机支配下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有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状态,任何人都愿意创造条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来说,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激励的起点。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人达到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种由需要引起的、由动机推动的、指向目标的行为过程就是激励。
  
  三、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内涵
  
  在不同的语境中,激励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因为激励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不同学科术语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激励现象纷繁复杂,激励本质深奥难测。什么是激励?激励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otivation。一般是指有机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在汉语中,激励是多义词。一是激发鼓励。二是刺激劝勉。三是磨练之意。四是使役策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无论做何解释,其都是力图揭示行为发生的动因,或者对人行为选择的干预乃至控制的内在机理加以说明。就其性质而言,激励属于管理职能范畴,是组织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职能行为,或管理行为。激励是产生人的积极性的主要手段。激励通过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提高行为效率,从而促进人的动力的社会整合,实现预期目标。积极性是激励的直接结果,是人自身运动和自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人的社会活动能力表现的尺度,因为任何财富都是靠人的积极性取得的,任何人间的奇迹也是由人的积极性引起、发动和创造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为人们的各项活动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所调动的积极性,是一种特殊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上进心或进取心的形式,反映或表现为人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努力要求进步的精神动力状态。二是以主动性、责任感、创造性的形式,反映或表现为人们在工作上、学习上热情主动、认真踏实、尽职尽责的行为动力状态。因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是激励主体和激励对象之间相互交流信息而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是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更侧重精神激励。人们的积极性,既来自于物质需要,又来自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基础,各种需要包括精神需要都要受它的制约。人的现实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精神需要是物质需要的补充和发展,它以物质需要为基础,又高于物质需要。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需要获得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也就越来越丰富,并逐步上升为人们的主导需要。精神需要必须用精神激励去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兼顾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通过运用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发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互补的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一种发挥精神作用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更注重精神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是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有机结合。所谓外在激励,就是运用环境条件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此来强化或削弱某些行为。外在激励主要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出现,通过建立和执行一定的规章制度,鼓励或限制某些行为的产生。所谓内在激励,就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人的主动精神,使他们的热情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力。内在激励主要表现为通过思想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鼓励和教育,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受到启发和触动,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增强信心,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内在激励带有自觉性的特征,外在激励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强迫性。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是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因为只有把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才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将规范和约束内化为习惯,逐步地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修养。同样显然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和转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也就必然侧重于内在激励。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着眼点,就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启发和引导人们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追求,即通过不断的内在激励而达到自我激励。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不仅要对被激励者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主要是精神需要)进行外在刺激,而且要引导被激励者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把被激励者的思想认识提高到更高境界,同时培养被激励者自我激励的能力,达到长期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J].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002,(4)
  [2]王祖成.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胡君辰.管理心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4] 陆沪根.现代人事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