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信仰的线索】信仰与人生论文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认识孙国栋老师和《律师文摘》,是在2007年2月3日。 那天,我的恩师――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教授黄娟,凌晨五点抵达北京西客站,我前往迎接。见面后,方知黄老师是应邀参加《律师文摘》五周年年会。也是那一天,经黄老师介绍,我认识了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杨玉圣教授,并通过他的引荐,经孙老师应允,幸运地成为了年会的座上客。
  当时,我刚从会计转行至律师不足一年。对法律的认识,除却一纸优异的司法考试成绩单和一腔纯粹的理想主义热情,别无其他。正如那次年会上,我沉浸在封面极为清新淡雅的《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之中,不可自拔。兴奋、激动和满足充盈我的内心,对律师职?的理想主义情怀愈发膨胀得厉害。
  然而,彼时的我却不懂得江平教授为什么语重心长地说:“当前中国的律师,缺乏应该有的文化品位”“我希望更多律师成为呐喊者,我也希望更多律师是通过诉讼案件作为呐喊者。”我也不懂得张思之老先生提到文摘为什么谈到“禁书”,说起“壮烈”,甚至“虽死犹生”。我全然不懂得“当此特别时代,《文摘》如何作为”对文摘本身是何等重大的议题,更不懂得孙老师和他的团队“筚路蓝缕,屡仆屡起”的那份辛酸和坚持。
  此后,蒙孙老师错爱,每年都会收到参加年会的邀请。只是,我除了偶尔订阅些《律师文摘》来送老师和朋友,再也未能做点其他有助文摘的事情,为此我常常深感惭愧。
  转眼《律师文摘》又走过了五年。主旨未变,内容愈发丰满起来。
  “专家说法”“事件剖析”和“热点话题”常常聚焦万众瞩目的法律修订和热点案件,这些往往也是其他媒体的宠儿。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律师文摘》所登载的文章总是保持着独特的视角、冷静的评析、理性的思考,更有诸多人性的闪光(《唐福珍为何点燃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拆迁中的自杀行为”进行了分析,在浩如烟海的评论中,这一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人云亦云、哗众取宠成为绝大多数热点评论文章的不二选择时,文摘成就了她超凡脱俗的气质。
  我从不崇拜权威,但是我崇拜孙老师作为一个编辑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五年来,读着《律师文摘》,我也从当年的实习律师误打误撞做到了合伙人。其间,代理过的大小民事、刑事案件已百件有余。回望来路,五味杂陈:曾因民警无故干扰会见,在看守所里拨打110报警;曾因立案庭无故不予立案又不出具通知书,四处投诉无果后,大闹法院;曾因法官当庭进行人格攻击而奋起反抗;曾因收集了犯罪嫌疑人的罪轻证据而遭公诉方的威胁式警告;曾因躲避对方当事人的报复弃车而逃……也曾经,委屈地流着泪,在内心问自己要不要继续做律师。
  我终究是幸运的。
  不仅在执?之初便早早结识了《律师文摘》,更有幸耳闻目染那些会聚在同一片梦想天空下的前辈们的教诲。于是,彷徨和犹豫也不过只是前进中的阵痛。
  曾跟杨玉圣教授说过多次,2007年2月3日翻开了我生命的新篇章。当年我全然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加入律师队伍时,除了梦想,我一无所有。也许经过近六年的磨砺,除了累累伤痕,我恐怕连梦想都难以保留。然而,我没有,即使直到今天我仍然是一个“没有政治家思想”的法律人,但绝不是“基本迷失在商?社会的潮水中”的那一个。
  2007年以来,认真阅读每一期《律师文摘》成为了我的习惯。对于非法学出身的我,“?务进阶”“?界?望”“管理之窗”让我每每受益颇深。不仅如此,《律师文摘》的推荐书目也成了我的必买书、必读书。其实,更多地,我会关注每一篇文章摘自哪本书哪个杂志哪份报纸,进而去查找去翻看。当然,对作者的关注也会比较多,除了看文摘的简要介绍,也“百度”以期了解更多。文摘的这些信息,给了我很多意外的收获。有一次,在南开大学偶遇王希教授,我竟也可以跟他谈论几句《罗斯福与“四大自由”》,求教陈平原教授时也欣喜地说读过他的《无法回避的“1968”》。
  早早地便想为《律师文摘》十周年写点什么,可是,每每看到那些大家云集的学术顾问、编委会以及作者名录,我便紧张地写不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纠结了很久才明白,其实,表达对《律师文摘》的情感,无需勇气。
  想起去年三月,去过一次《律师文摘》编辑部。孙老师送给我一本书,是中关村四小2007级三班的文集:《最美的花束》。孙老师在编后记里写道:“那一朵朵无名小花,仿佛一个个五彩路标,导引着我开始了一次幸福之旅。”其实,《律师文摘》对我来说也像是一个路标,导引着我这个懵懂的法律信徒开始了走向成熟的探索之旅!

标签:线索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