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军校国防生 > 正文

绿色情意_绿色的海洋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站在田边的水渠岸上,   面前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   翻腾着、喧啸着从天边涌来,   发出震撼大地的海啸般的声响,   用绿色的波涛拍打着长堤,
  正像那暴躁的大海要扑到岸上,
  一只鹰突然从绿波上掠过,
  如海鸥在风雨欲来的海上翱翔,
  它将我引向了遥远的海滨,
  无边的田野给予我海的幻想,
  我又看到了海滩上留下的童年的脚印
  五彩晶莹的贝壳在朝霞中闪光,
  小船上的舵手与惊涛骇浪搏斗,
  渔家少女在渔火旁编织着渔网……
  绮丽的记忆常常激动着我的心灵,
  每站在辽阔的田野里我总是想到海洋
  我爱大海像热爱我的母亲一样,
  但我也用同样深沉的感情,
  爱我们亲手在荒原上创造的绿色的海洋。
  ――选自《诗刊》1958年1月号
  伊萍,1928年生,已去世。原名王毓春。1949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同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一野战军六军文工团创作组副组长,新疆军区文化部创作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创作员、编辑。石河子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绿洲》杂志副主编、副编审。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7月在《诗刊》发表诗作,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文集和中长篇小说多部,中篇小说(叛逆者芭赫阿尔)获新疆兵团第一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
  伍明春解读:在那个文学普遍歉收的年代,大多数诗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的艺术规律,相形之下,伊萍的诗《绿色的海洋》却能够相对完整地葆有诗歌艺术的基本品格,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首先,这首诗不像当时大多数作品那样过分粘滞于某种现实主题,而是充分体现了诗歌想象力的作用:在内陆平原的稻田“看”到遥远的大海,从当下回望难忘的童年,时空交错,思绪绵延。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诗里设置了一种张力结构。诗的前半部分使用了“波涛汹涌”、“翻腾”、“喧啸”、“震撼”、“暴躁”、“扑”、“掠”、“翱翔”等充满动感的词语,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诗歌情境;而在后半部分,我们却看到了海滩上留下的童年脚印、五彩晶莹的贝壳、织网的渔家少女、绮丽缤纷的回忆、慈爱的母亲等宁静、平和的意象。这两者并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构成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事实上,正是在紧张与平静之间,诗歌语言的弹性和结构的张力得以形成,从而使整首诗的情感抒写获得一种立体感和深度。
  虽然,这首诗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的烙印,比如在“小船上的舵手与惊涛骇浪搏斗”一行中,“舵手”、“惊涛骇浪”、“搏斗”等词都已经超越了其原初意义,而更具有时代色彩的象征性意义。但就整体而言,这首诗的艺术成分显然大于理念成分。换言之,它较为成功地以一种艺术的方式来传达抽象理念,使之融化于诗中,而不是让抽象理念淹没了艺术要素。

标签: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