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思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们的课堂经常可以用“热闹”一词来形容。你看孩子们在课堂上齐读、范读、听录音读,表演,游戏,绘画,辩论……各种学习方式充斥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可谓人声鼎沸。热闹之中就觉得孩子们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了。?
  我们静心地思考一下,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真的需要如此热闹吗?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需要倾听和思考,需要比较和分析。所以,我以为课堂不一定要很热闹,因为学习的小主人――学生需要静静地思维与感悟,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来自于那种润物细无声之后的豁然开朗。新课程的实施引发了这场教室里的“教与学”,“静与动”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 静静的课堂也涌动着无声的精彩。?
  
  一、 静静地感知文本
  ?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让学生匆匆读完课文,就开始谈谈对课文的理解,读完一段文字就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完一个片段就让学生来仿写。看起来学生似乎大体上了解了文意。但是,学生对于文本的真正内涵了解了多少呢??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范读时提问:台湾的蝴蝶谷究竟美在哪儿?读了七分多钟后,学生答非所问。于是,老师又布置学生“再次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并且准备表演”,学生又大声朗读了十分钟左右,然后老师让学生表演朗读。于是,学生上台边读边飞,热闹非凡,笑声一片。热闹之余,我们想想,学生对于应该掌握的内容掌握得怎样呢?对于蝴蝶谷的美真的有了体验感悟吗??
  所以,我认为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的阅读,静静的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 静静地思考问题
  ?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唯恐课堂冷场,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学生的发言大多是不得要领。?
  因此,当我们抛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点宁静思考的时间。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空白时,教师不要过于着急,马上换人来答,或者过于热情地开始提醒,其实这样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因为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进行深入的酝酿和思考,学生只有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后,才能有话可说,才会有新的观点涌现和迸发。?
  
  三、 静静地倾听发言
  ?
  课堂教学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言时,有的高高地举手,有的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被叫到的同学在发言时,坐在下面的同学就相互争论讲话,大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教学中,我们发现要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热烈讨论不太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别人,学会从相互的交流中开拓自己的视野。用心倾听他人发言,才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我们的课堂上缺少了倾听同伴发言的宁静,那么学生的获益能有多少呢??
  在平等交流中,作为教师更应静静地倾听。我觉得关爱学生应从倾听学生的心声开始,在交流中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可信可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无论什么情况下,教师都要静静地听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摸清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 静静地合作探究
  ?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分成小组,开始合作探究学习。探究活动也是课堂中最热闹的环节,孩子兴奋着,激动着。?
  可以说,如果孩子探究的过程中,一点声音都没有,那是不正常的。因为孩子的自制力较弱,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抑制孩子的情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可以在吵闹中完成。课堂上,一个宜动宜静的环境才是最适合孩子探究学习的。小组合作探究更需要静静沉思的空间,只有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思考,合作才能多一些智慧;只有有了深思熟虑,讨论才能触及本质。试想学生没有经过宁静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果呢? ?
  我们提倡动静相宜的课堂,让孩子的热情不仅仅体现在行为和言语上,同时也体现在思维的碰撞中,让此时无声胜有声!

标签:无声 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