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英语在线朗读发音 [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尝试]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训练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渠道是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把“读”放在首位,那么怎么样的“读”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地读,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总而言之,朗读的过程不是生硬的、强压,而是潜移默化地一种调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表现。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读”是第一重要的。“朗读”又是“读”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会读、读好呢?我认为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得从低年级抓起。怎么样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能行之有效的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做好示范朗读,在“听”中“悟”,在“悟”中“仿”,在仿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低年级学生的阅历浅薄,不能正确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因而抓住儿童模仿性极强这一特点,把听悟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耳、动脑、动口中潜移默化的掌握表达不同情感的语气、语调、语速,使学生在朗读时能较好的把握情感。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采用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感受到丑小鸭的情感变化,体会到朗读的起伏感,从而体验到朗读的语气情感。
  二、在情境中感受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淡、没有感情,往往是知识浅薄造成的,不理解文章的内涵,如何表达文章的情感?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进行朗读指导。
  1.利用多媒体教学,展播直观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视听触发情感。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向学生展放北京夜景的图片,学生在欣赏图片中不觉发出啧啧声,这是一种“露情”的表现,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出示相应的语言文字,学生能较投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
  2.在“演”中促“读”。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式是表演读,分角色读。他们能在角色的扮演中,入情入境的从角色角度去思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角色的特点。如:教学《最大的“书”》一文时,先设悬念(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情感一步一步的得到升华,朗读完毕,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把主人翁的情感内化了,在愉悦的氛围中一举两得,收效良好。
  三、以“情”激“情”,促进朗读。教师在教学中是传授者,也是表演者。因而,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教师饱满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指导时,我采用了谈话渲染气氛法和角色剖析解说法进行引读,学生能很好的顺着教师的情感或快或慢、或高或低的感悟性朗读。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大海的美和奇,进而引读,学生此时在我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不约而同的迸发出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以“情”激“情”的方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在评读中掌握朗读技巧。“评读”是“朗读”的升华。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除了要评价朗读的熟练程度和发音的准确度外,更重要的是学会评价朗读的情感表现。如:在听同学朗读《画家和牧童》时,引导学生说出感受,评价该同学在哪一部分情感的表达是最到位,讨论如何从词句的语调、语速中表达真情实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使学生悟出朗读的技巧,合理的运用技巧,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读”感受情感的表达。如:教学《葡萄酒》一文时描写枝叶茂盛的句子时,把学生带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谈到了葡萄架下的感受。通过学生的交流后,教师进行三种不同语调的范读:(1)如果你感觉到这里枝叶茂盛,就这样读――(把“茂密”和“向四面展开”读成重音)。(2)如果你感觉到这里的凉棚很多,就这样――(把“一个个”读成重音)。(3)如果你感觉到这里很阴凉、很舒服,就这样读――(把“绿色的凉棚”读得又轻又慢)。经过老师的一番讲解后,学生明白了:同一个句子,每个人的感觉不一,那么朗读的语气也就不同。此后,学生就会用此方法去体验朗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育前辈曾指出:教师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朗读指导也如此,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感悟中多练读,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据一项统计表明,现在的小学生约有60%以上的不爱读书。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同年龄的西方儿童,而中国儿童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的时间也比西方儿童晚四年之久,这大大影响了中国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那造成这些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教师教学定位的偏向。面对应试教育,不少语文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功利色彩浓厚,把语文教学当作数学课一样,喋喋不休的讲解,做不完的习题,学生阅读根本没有,即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每天都做着使学生厌烦读书的事,扼杀着孩子们阅读的欲望。
  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习惯是“我来教你”,学生的习惯是“我听老师讲”,还因为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成了技艺之学,训练之学,应试之学,习惯难以改变。于是小孩子进了学校,开始时还很喜欢语文课,慢慢地开始厌恶语文课,甚至致使孩子不再喜欢读书。这不能说不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悲哀!
  社会没有提供和谐的读书环境。很多图书馆没有少儿阅览室,不向孩子们开放,网络文化的泛滥,充斥着色情、凶杀、恐怖的媒体文化有恃无恐。这样,学生们渐渐地疏远了读书,很多人根本就不愿意再读书。
  朗读的训练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五个层次,读准字词、读稳节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情味。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五个层次的关系是逐步发展、逐层提高,呈金字塔状发展。读准字词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接触到一个新的文本时,首先要弄清楚你有哪些字读不准,有哪些词不理解,然后主动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现在的许多学生惰性明显,不愿意自己使用工具书,其实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采用比赛的形式,将文字的疏通环节趣味化。
  读稳节奏。字、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或远或近的联系,读的时候也便有了语调的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朗读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把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组合成一个个简单的义项(有含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再根据语境的需要把节奏、语气、语调很自然地读出来。朗读的节奏训练,可以从具有表现力的诗歌、散文入手。
  读出情感和读稳节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读出理解。初中生的思维成熟日趋于成人,流于文字的浅层次阅读,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需要深钻文字,从文字中读出他们的理解,与作者、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发散思维得以发展,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以文载道”、“道述以文”,充分的朗读,达到“文|”与“理”的融合,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读出情味。这是一种诗化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是更深刻、更艺术的赏读。要求读者有丰富的文学积累,对文字有高度的敏感性,还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读出文中浓浓的情味。
  语文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情味,是文学大师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情”和“感”,是“文”、“情”、“理”的高度融合。要读出作品的情味,则需要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上,品味语言的艺术,纵观人生百态。
  

标签:朗读 新课改 尝试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