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民警“心理健康”与“执法行为”的关系:民警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民警“心理健康”与“执法行为”的关系 警察是承担高强度、高对抗、高风险的特殊职业群体。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引发的民警心理压力过大,民警中存在的心理疲倦、情绪焦躁、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和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影响了民警的心理健康,也给民警的执法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何提高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优化个性品质,是当前公安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基层公安队伍建设实际,笔者就提高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造成民警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分析 民警心理不健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职业特性。一是工作任务的繁重性。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趋复杂化,公安保卫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我国民警总数与总人口数比例很低,国外较发达国家该比例为万分之30以上,我国仅万分之13(我局仅万分之2.75),警力严重不足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必然导致民警身体素质下降、职业病增多,引发消极、厌倦等心理状态。二是工作任务的突发性。民警经常会面临许多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长时间处于待命和紧张状态,张弛失衡,很突易产生心理疾病。三是工作的危险性。警察要经常面对暴力和死亡的威胁,警察的职业风险大、危险性高,民警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增大。四是工作中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这些不良刺激很容易使民警产生不健康心理。

2.公安机关内部管理。公安机关在抓队伍建设时对民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又有“五条禁令”、“六个严禁”等铁规和“高压线”,对日常活动都有许多规范化的要求。近年来,公安机关内部先后开展了队伍纪律作风整顿、队伍正规化建设、争创“三个一流”、大练兵等活动,这些措施对改变公安队伍的整体面貌、提高队伍战斗力无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使一些民警感到适应困难、害怕达不到工作要求,出现工作失误而被分离培训、末位淘汰或被辞退、开除等等,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3.社会压力。一是警务保障困难。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力度。但与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不少公安机关办公经费紧张,装备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差,缺乏交通工具,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和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而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提出的要求高,期望值大,给民警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二是执法环境较差。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执法环境中仍存在许多不良因素,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对民警的执法活动有时产生误解和偏见,有的甚至对民警正常的执法活动无理取闹、妨碍执行公务,这些不利的社会环境让民警心理产生挫折感。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剧增,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发案率上升,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公安机关破案率下降,民警接手的案件久侦未破,一些党政领导和群众对此不理解,动辄埋怨,给民警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四是警察角色定位方面的偏差。首先,大量的非警务活动浪费了警务资源,使有限的警务资源显得更加紧张,而且工作中稍有闪失,势必引起多方责难,客观上增加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其次,受舆论导向的不正确影响,社会上存在对公安队伍以偏概全的错误看法,把个别民警出现的问题看成是整个队伍的问题,把个别问题引发到对整个警察群体的“不信任”,加上公安机关自身一些超越职责范围的承诺,势必也给民警带来很大的社会压力。

4.家庭原因。一是情感问题。民警紧张的工作性质必然造成与家人分多聚少,与妻儿间缺乏情感交流,有的民警把工作的压力和烦躁带回家,严重地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二是家庭经济问题。基本的经济条件,是家庭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据调查,我国目前无稳定收入来源的民警家属占全体民警家属的30%左右。民警个体收入偏低,由于家属下岗,子女无工作,光靠民警个人工资收入要供养一家人很困难。

5.个体原因。部分民警文化水平不高,过去在工作中养成了以管人者自居的习惯,角色转变意识不强,社会交际能力不高,不善于与人合作,敏感多疑,担心领导不信任,心理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些民警,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在警务活动中,面对新的挑战,由于自己没有过硬的本领,常常感到捉襟见肘,于是自卑感、失落感等不健康心理也就悄然而生。

二、民警心理不健康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的表现 心理与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民警心理不健康会引发许多问题。民警是执法者,民警心理不健康带来的突出问题是执法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为减轻破案压力,完成打击任务或破案指标,无视立案标准和案件管辖的相关规定,跨区域办案、越权办案,甚至造假案。

2.办案程序违法。如案件先查处后立案,未审批先传唤,办理行政案件时,先执行后裁决,先裁决后取证。

3.对公民的人权保障意识不强,执法态度粗暴。有的不尊重行政处罚对象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执法态度简单粗暴。有的不依法告知嫌疑人应有的法律权利,甚至刑讯逼供、滥用武器警械和强制措施,严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4.对新的法律知识不熟悉,对刑事、行政案件的构成要件了解不详、掌握不全,在办案中凭经验办事,方法简单,执法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作笔录材料、各种法律文书,用语不规范,随意性大,办案质量差。

5.工作不在状态,不积极作为。如不依法接处警,对当事人的报案敷衍了事,推诿拖拉,导致贻误战机,该收集固定的证据遗失;
不认真询问有关情况,不制作笔录,对当事人草率答复。

6.证据意识不强。普遍存在重破案、轻证据、轻诉讼的倾向。案件材料简单,证据单一。在现场勘查时,不认真仔细,简单草率,不能有效提取证据。

三、维护民警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对策 “境由心生”。人的心态对人的行为有极大的制约作用,执法行为是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健康的心态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心理基础,反之心态不健康,如心理压力大、焦虑、烦躁、自卑等极有可能在执法活动中表现为粗暴和执法的随意性。因此,要保证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必须要关注民警的心理健康,结合基层民警执法工作实际,就如何培养民警健康的心理提出如下措施及对策:
1.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领导者,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不但要有能力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而且要做好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善于与下属打交道,善于察觉下级民警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善于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给下属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二是在安排布置工作时要切实把关心、爱护民警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维护民警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办法,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要加强警务改革力度,合理配置警力,走科技强警之路,尽可能缓解目前警力紧张的问题,科学组织实施民警年休假制度,保证民警得到必要的休整。

2.改革人事制度,完善教育培训内容,提高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一是新招录民警严格心理测试,对心理素质较差或根本不适合从事公安工作的,不得录用为人民警察。二是在民警的教育培训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加强新时期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渠道。通过对民警进行必要的心理学常识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职业压力的存在与表现,学会选择途径和方法去预防和排解压力,增进身心健康,从而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县级公安机关要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目前可在政工部门内兼设),邀请专家授课培训专业人员。开通民警心理健康热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保健工作,及时做好民警在遭遇突发性事件时的心理疏导工作,防范化解民警因心理障碍问题,而影响执法行为的规范。

3.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措施。一方面,由于公安工作是一项特殊工作,民警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贯彻“从严治警”的方针,但另一方面,在贯彻“从严治警”方针的同时,必须考察到警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警察,要将“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提高民警的政治待遇,建立科学的民警职级晋升机制,解决好民警的职级晋升等问题,保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二是要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切实为民警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三是谋求社会大众的支持,大力宣扬公安机公的正面典型,维护民警的良好形象。四是面对繁重的公安工作压力,要考虑到民警的身心承受力,特别是要改革行政管理和改进工作作风,把民警从非警务活动中,从那些务虚的、形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4.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强民警体质,为民警的心理健康打下生理基础。身体与心理健康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健康的体魄能够促进心理的健康,而心理健康反过来也有利于身体健康。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民警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助于民警排泄释放不健康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的性格,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等等。当前,要结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大练兵活动,按照公安民警体能达标标准,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增强民警体质,减少职业病,为心理健康打下扎实的身体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其他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培养民警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从而有效维护民警的心理健康 ?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民警 心理健康 执法 民警“心理健康”与“执法行为”的关系 基层民警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