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中国城市化进程【温州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温州新型城市化就是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也能共享现代化城市的文明。   温州新型城市化是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建设的新要求,围绕“1650”温州大都市区总体规划,即以1个大都市核心区:鹿城、瓯海、龙湾三个区和洞头、瓯江口、瓯江北岸及上塘为主中心,以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6个县城为副中心,50个中心镇为节点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使温州的布局更加合理。”规划发展空间,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做好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即实行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行政职能与发展经济职能分开;实行农村集体资产与土地资源分开;实行农民户籍与集体产权分开,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核心,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以都市核心功能区,大中小城市和区域性中心镇为重要节点的温州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拉开大都市框架,整合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温州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把温州建设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生态文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宜居宜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位的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新型大都市。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温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温州已被列为我国东部沿海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温州又处在衔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圈重要交接点,而且在宁波至福州长达100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区位优势和海洋优势日益突显。温州要借助区位优势,建设辐射浙西南和闽北地区的温州大都市,实现新型城市化。
  1.新型城市化是温州增创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事实证明,区域经济竞争力取决于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世界5大城市群中美国占了2个,全球城市竞争力最新排名前10强中美国占了2个,其他发达国家则占了前10强的7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推动的,而且率先崛起的是城市这个点而不是农村这个面。我国4大直辖市、4大特区、省会城市和较大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城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看,未来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中心城市的竞争。树立以新型城市化为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于温州“十二五”及今后二三十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新型城市化是温州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没有发达的城市化就不会有发达的服务业。城市化能有效促进人才、科技、文化、教育、金融、资讯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化水平。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温州的工业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了工业化的主体是农民,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农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其结果是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付出“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代价。由于国家在温州投资少,国有企业不多,民营经济的“低、小、散、弱”的先天不足,困绕着工业化“成长的烦恼”,使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器”,温州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必须要提升工业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城市化。
   3.新型城市化是解决温州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中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体制政策,人为打断了城市化的自然发展,使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造成我们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大致比世界平均城市化率的55%低10个百分点,这样就导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差距不仅没有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缩小,反而有所扩大。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3:1,大大超过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2.5:1的水平。2009年温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77:1。实际上,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中加上各种福利和农民收入中减去各种劳动成本,真实城乡差距可能是目前的3倍以上。要根本改变温州“城市像欧洲,农村山区像非洲”的状况,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实施温州新型城市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温州的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早于全国,带动了城乡的快速发展。龙港农民率先建成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工业向园区结集,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增强了城市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温州率先推出了建设新型城市化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开展户籍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工程,逐步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为农村早日实现城市化打下基础。
   温州的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早于全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早于全国,因此面临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急需率先研究解决。具体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温州城市化滞后,群众幸福感不高的问题。
   温州发展滞后,关键是在于城市化滞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导致了温州城市化问题突出,成为温州经济转型发展、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目前,温州城市化指标有两个:一是按户籍划分,城市化率不到20%;二是按居住地划分(包括离开农村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城市化率接近55%。如果按55%计算,温州的城市化率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是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其实在这55%的结构中,有35%左右的“二等市民”是没有资格享受普通市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的。而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包括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在转化为城市人口后的生产、生活、就业等应享有现代城市文明才算城市化。
   2、“小马拉大车”――城市管理职能不匹配问题。
   温州的城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管理权限,不完全是按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的,而是按国家行政级别设置的。龙港这座“中国印刷城”,现有人口38万,汽车3万辆,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00亿元,然而这里却仅有一个22名在编的交警,真正能上路执法的仅有6到8人;在编的安全生产监督人员11名。龙港是镇级体制,县级工作量,市级要求。“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低压电器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然而,没有土地规划权,近年来,柳市镇的许多电器企业开始外迁。瑞安的塘下,永嘉的瓯北,平阳的鳌江等强镇,无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它们经济的成长潜力,远远超过了一般概念的镇,甚至要比西南、西北地区的地级市还要有更多的潜力和优势。但它们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功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匹配。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现在很多镇已经具备了县级市的功能,但由于没有市级功能审批的范围,管理的事项都受到限制,导致行政管理权限与实际管理事项“权责”不匹配,“责大于权”的问题成为制约强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瓶颈,城市建设和管理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3、“麻雀乡”――面积小,人口少,发展滞后的问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目前温州有乡镇街道290个,占全省的22%,居全省首位;街道30个,占全市乡镇街道的10%左右,总数低于杭州、宁波、金华等,仅高于丽水。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乡镇有75个。全省乡镇平均人口2.76万人,温州有80个乡镇常住人口不足1万人。2009年末,全市有7个乡镇户籍人口不到3100人,最少的瑞安市北龙乡仅2121人,常住人口就更少了。这些乡镇大多在山区或海岛,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产业层次低、散、小,经济实力薄弱,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建设。最小的陆上乡镇苍南芦蒲镇仅6平方公里;最小的海岛乡瑞安北麂乡陆域面积也仅6.34平方公里。由于乡镇面积小,人口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造成重复建设,提高了行政管理成本;乡镇布局分散,不利于实施管理,承载能力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不利于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街道结构不合理,行政管理体制滞后。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化,“麻雀乡”已成为构建大都市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4、土地紧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
   温州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使得土地增值快,造成了房价高,使高科技人才难以留在温州。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科技含量的高新产业。上档次企业外迁,经济总量下降。由于土地少,城市框架拉不开,道路狭窄,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严重,车满为患;城市建设建筑与生活垃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噪音、电磁波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地下各种水、电、气、通讯等多种管线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同步施工管理,水、气泄漏,管道不畅,城市受淹,水灾火灾时有发生;在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土地使用权混杂,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严重,廉价房出租管理不严,外来流动人员复杂,“脏乱差”严重,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安全隐患时有存在等系列城市病问题。
   三、以新型城市化为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温州乃至中国发展的最大趋势和动力是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关键性因素。新技术革命将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而中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1.拉开城市大框架、建设温州大都市。
   新一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将温州大都市列为全省“四大都市经济圈”之一,温州又有连接长三角、海西区两个国家战略的独特区域优势。温州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城乡建设和发展正面临国家政策导向、城市化平台构筑、城建体制改革等机遇。要以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以新兴城市化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温州城市走在全省新一轮乃至全国同类城市建设发展的前列。
  拉开都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按照“1650”大都市区组团式,网络型都市发展格局,做好“东拓”、“西优”、“北接”、“中提”的规划要求,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推进温州都市大发展。
   2.城市化改革――探索建设“镇级市”,扩权解决强镇“成长的烦恼”。
   温州建设“镇级市”并不是行政概念,而是功能概念。建设的实质是强镇扩权,旨在解决强镇责任大、任务重、权力小、功能弱、基础差的问题,以镇的级别建设小城市,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城镇向城市转型。2010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和理念,把龙港、鳌江、柳市、瓯北、塘下等五个试点镇建设成为“镇级的小城市”,并赋予副县级的职权、责任和利益。
  实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在全市290个乡镇街道中,除了保留民族乡和海岛乡外,将其余的乡镇撤并培育为50个左右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镇;将“城中乡镇”调整建立为街道,可使全市的乡镇街道减少一半,使乡镇街道规模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使之适应温州大都市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2011年2月12日,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赴瓯海调研城乡统筹改革发展问题时说:“现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关键是城乡之间有一道堤坝,城里的水蓄得很高,农村很低。”他比喻道,“通过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把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水闸打开,消除堤坝,让农民做原来想做却因为种种制度限制而不能做的事,让城乡之间的统筹之水顺势而流,最后达到一个水平,这就达到了城乡一体化”。通过农房改造项目建设,利用原先的闲置地,进行功能置换,总体平衡,滚动开发。切实改变城中村、城郊村脏乱差现状,改善城市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鹿城区的藤桥镇等11个乡镇(街道)确定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乡镇(街道)。以温州市委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依据,按照“政府主导,村民自愿,操作规范,节约用地,统筹推进”的原则和“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行“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一镇一试点”,将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成、农业要素向能手集约的路径。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明和谐、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即把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户口与产权等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关系理清楚。通过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允许农民跨行政村建房集聚,引导和鼓励农民到“1(指中心镇集聚区)+X(指若干个中心村新社区)集聚安居,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坚持率先转型发展,加快温州新型城市化建设。
   深入贯彻党 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现代化客观规律和温州阶段性发展特征,谋划温州“十二五”发展全局,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化,推动温州“十二五”大转型大发展。
   转型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其中城市化始终起着龙头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温州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发展。城市体系发育同先进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已成为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
   温州城市转型发展,实现城市化要做好九方面工作:一要找准城市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围绕建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以世界的眼光和战略思维进行深入研究,发挥温州的独特优势,形成自己特色的定位和风格。二要完善市域城镇体系,明确功能分区。谋划和推进大都市核心区、副中心区、山区生态型城市和聚集型生态型中心镇建设,形成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三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发展动力。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做好农房改造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四要加大政府主导性投入力度,强化市域基础设施功能。做好以瓯江、飞云江滩涂为重点的围垦工程建设和山坡地利用、存量土地整理工作;加快温州港、温州国际机场、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大都市便捷交通网,推进城市新城区和特色功能区建设。五要加快产业升级和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六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大都市竞争力。在全市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六城联创”活动,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文化与生态相融合。七要坚持率先转型,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构筑组团式、网络化、国际性、生态型的大都市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八要大力开发建设沿海产业带,沿江周边经济带,实施产业调整,大力培育新型科技产业,打造集科研、教育、医疗等为一体的总部经济区域。九要实施“双十工程”,推进围垦、能源、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一批温商总部经济园规划建设,引进一批在外温州商人回归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内外温州人交流互动机制,做强覆盖全球的温州人营销网络,推进温州文化创新与重构。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加快温州新型城市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占恒《以城市化为主导推进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
  2.郭占恒《以重、大、国、高优化提升“轻、小、民、加”》《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六期。
  3.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公报》。
  4.根据《温州统计年鉴―2010》,2009年数据。

标签:温州 城市化 探索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