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9个 [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科学。它能比较完整地体现现代教育的价值观,为我们拓展了教育教学更远大的前景和开发潜在的优势。“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而教学设计就是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传递活动中充当了“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的模范”,“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的态度渗透到教学测验和评价当中。”要实现这些过程,就要通过以下步骤: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那么,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这些步骤完成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的、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能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时机与条件,是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方法。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阐述。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能够总结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通过看图,进一步锻炼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利用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实物投影、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辩证、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看到它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其中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志士反清斗争的第一枪,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因为前面的两节课,学生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可通过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更明确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其一,要把握好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其二,要让学生领会理解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含义。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要通过学生的探讨,正确认识革命意义,评定革命任务是否完成。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通过图片展示和分析法,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辩论,认识到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
  1.专为这课准备的实物投影图片。
  2.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童年孙中山的故事。之后,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利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像。
  2.革命准备
  【总结归纳】
   [重点强调]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注意把政党和团体加以区别。
  革命纲领要向学生讲清另外的一种表达方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鞑虏”在这里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并利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统治。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的侵略势力。这是在中国第一次破天荒的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培养能力]
  通过前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
  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的对比:
   [学生探究活动]
  怎样把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它们怎样相互解释?
  [课堂小结]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3.武昌起义――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
  [启发引导]利用幻灯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并加以讲解。
  [学生体会]革命党人不屈的斗争精神。
  4.中华民国建立
  [诱发想象]
  指导学生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并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导学生思考想象,使历史情境再现,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阶段。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探究活动]
  学生分正反面两组进行辩论赛,正方观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具有进步意义;反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胜利果实被窃取。
  [课堂小结]
  辩证客观地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证明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证明辛亥革命又有失败的一面。
  [能力培养]
  通过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归纳总结]
  辛亥革命的教训: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七、教学评价
  [知识反馈]
  通过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八、本课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
  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运用到实践中。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只流于形式,不仅发挥不出教学设计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把过多的时间耗在内容设计上。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是要优化教学,促进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但是现在有些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新课改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并没有特别突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使得教学依然停留在教书讲课为主的层面上。而所设计出的课件也没有脱离传统的教案形式。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围绕着这些教学问题和学习者而进一步展开设计活动,编写出促进教学的教学设计。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使它们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通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使之能真正地为解决教学问题而服务。比如教学设计最后的教学评价,拿形成性检测来说,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反馈,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运用的语言描述也要注重规范性,使其清晰、明确,体现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描述以及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中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要有机结合
  自从新课改以来,教学设计就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所强调的以教为中心的思想,新型教学设计注重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然而,过分强调以学为主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便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所以,“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各有利弊,应将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教并重”,这种教学设计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担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过多,既会影响纪律,又会影响到教师上课的进程。因此教师便牢牢地抓住课堂,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虽然期间偶尔会有提问,但只是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整堂课使学生感到毫无趣味。相反,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寻找问题进行讨论。而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提示,没有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放羊式”的,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只是单纯的活动,最后还没有体验,失去了活动的价值。“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反倒使学生的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
  由此可见,科学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因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四、教学设计中的媒体情境要适当
  在网络技术先进的当今社会,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情境,尤其是针对历史这一学科,在历史情境再现的情况下,无疑是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但是如果过多地以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真实情境,就会显得过多过烦,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要适时适当的运用,发挥其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五、注重教学设计的效果
  启发、创造、探究、思维,这些鲜活的词充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丰富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们来讲,历史知识几乎为零,就像是一张白纸。此时进行的教学设计,就如同把教师的身份转变成了艺术家,要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力得到培养。简言之,教学设计正是教师驾驭在手中的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配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3]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
  [4]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5] 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
  [6]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
  [7] 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8] 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0.
  [9] 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6.
  

标签:教学设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