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加快小城镇建设_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四川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

时间:2019-03-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小城镇建设意义的剖析说明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四川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
  
  一、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曾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1.小城镇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互动。一方面购买和使用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业劳动生产力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有碍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小城镇建设通过农村人口转移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产品的成本开始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得到增长。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中的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产业如运输、建筑等,通过他们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可以增加收入。通过对四川省1994年~2000年94个试点镇的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8元增加至2126.5元,年均增加306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年平均水平48%。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过剩人口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农村和城市的融合。因此,以小城镇为基点的人流、观念流足以将城乡二元结构打破。
  2.小城镇建设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平台
  发展经济学中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三次产业结构的转换存在着一个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有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继续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一、二产业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小城镇建设可以成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平台。首先,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程度很高,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较为完善,并且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会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为城镇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小城镇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选择方向。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小城镇在经济、交通、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较城市来说相对薄弱,而中小企业是非国有经济,具有经营灵活、投入资金少等特点,因此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条件。并且中小企业成长和小城镇建设之间是一种良性循环关系。
  3.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愈发达,城市化程度就愈高,一个初步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50%~60%之间,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6.09%,而四川省的城市化率仅为26.70%。
  有学者认为,农村的城市化可采取两条途径:一是以社会流动为主,农民积极加入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上向流动,伴随着这种农村人口居住地的迁移,使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从而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二是以社区变迁为主,改变农村社区的结构,将一定量的农村社区演变成城镇社区,使周边农民向它集中,形成规模性聚集,以达到农村人口减少,实现城市化的目的。关于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问题,笔者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一样,虽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第一条途径实现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应该选择第二条城市化道路。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大中城市扩展的就业空间有限,不具备完全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因此不能通过社会流动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广大农村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思想观念。小城镇与农村人文环境相似,农民进入小城镇后的心理落差程度不大,通过社区变迁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具有可行性。由此可知,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强大动力
  
  1.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首先,城镇建设规模扩大需要改造城镇的供水系统、加强交布局和建设以及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能力等,受到产业链的影响,投入的建设资金将能有效刺激建材、运输、电力等行业的供求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认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应占固定资产投资的9%~15%、GDP的3%~5%,而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推荐的下线,因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是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增长点。通过对94个试点镇的统计,从1994年~2000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总额为64.68亿元,以新津县花桥镇、普兴镇为例,7年来他们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的投入就超过了前40年的总和,城镇建设有力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口就会向城镇聚集,房产、家电、建材等市场在其带动下开始繁荣起来,当地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2.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我国政府一直都致力于通过刺激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目前城市需求萎缩,农村需求动力不足,小城镇建设能通过刺激消费来扩大内需。 一方面,城市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延伸,农村居民对城市工业品的有效需求将弥补城市消费品市场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受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乡镇企业在城镇得以聚集,非农产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调整和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通过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也可以活跃农村市场、刺激消费。如前所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同时房地产、运输、建材等行业的发展也能为农民提供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由于农民购买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收入水平情况,因此,拓宽大收入渠道大大的提高了农民消费能力。
  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的小中心,因此它的建设发展可以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首先,小城镇建成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聚集,一方面,分散的农村土地集中到种植户手中,通过产业化规模经营种植户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进入城镇的农民可以依靠乡镇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获取工资收入,这时的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通过农村市场种植户与城镇居民实现了剩余农产品与城镇消费品的交换,从而激活了农村市场的内部经济发展。其次,小城镇是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中介。小城镇可以通过农村市场将大量的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材料聚集起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市场中,为城市工业化服务。同时又可以通过城市市场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送到农村市场,从而从外部激活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1.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模式的最佳选择
  概括地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依靠农业深度开发和开展多种经营的出路模式;二是依靠乡镇企业的发展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出路模式;三是通过外出务工的形式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出路模式;四是依靠小城镇的建设转移的出路模式。首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很低,在深度开发以及农业多种经营的开发空间很大,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已表明现阶段依靠农村发展自救的道路行不通。同时,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在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减少。其次,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速度虽然较快,但是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减缓,并且存在着信息不灵、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不再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吸收器。再次,大中城市人口容量有限,进入成本高。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生活方式与城市相近、人口密度低、建设费用相对较低、居民生活水平低等优势,“据统计,大城市劳动就业成本为1.6万元/每人,小城镇为0.5万元/每人。”由此可知,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模式的最佳选择。
  2.小城镇建设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小城镇具有集聚和扩散功能,通过小城镇建设能将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适当集中,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那样:“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需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个村镇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作……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变成大城市。”首先,乡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发展壮大后的乡镇企业又反哺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随之出现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涌动中寻找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其次,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会转移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年7月召开的21世纪城市未来国际会议《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中指出,“新千年将是城市化的千年。城市的任务是摆脱贫困,实现同工同酬,保持生活与自然和谐,提供洁净空气、水和适宜的卫生设施,居住适宜与安全。”由此可见,服务业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乡镇企业一样也可以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机会。据统计,到2000年四川省依靠小城镇建设已经转移了50多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打破农村固有的文化传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1.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
  首先,小城镇建设为城镇居民教育水平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小城镇不仅是一定农村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教育中心,城镇的教育和培训设施较为完善,一般来说,小城镇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明显高于一般村庄。同时小城镇毗邻城市,而城市又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农民进入城镇后,将有更多机会接触现代文明,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农民的价值观念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城镇居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其次,小城镇的就业压力迫使城镇居民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以非农产业为主,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以后,在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会自觉的通过学习提高文化素质,以求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小城镇建设经过统一布局和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集中起来,不仅节约了建设用地,而且城镇居民的生活观念、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改善和提高。首先,集中居住有利于城镇居民改变生活习惯,建立环保意识。农村人口众多且居住分散,农民的自我封闭意识很强,城镇这种集中的居住环境迫使居民树立公共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其次,小城镇拥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观念、饮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不再讲究吃饱,而且追求吃好。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医疗保健服务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反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必由之路 小康 小城镇建设 加快